陶瓷工人两年维权血泪史:罚单引纠纷受伤,维权四连败背后的公平之殇
上述是赵永辉先生手写的举报信,字字泣血,令人悲痛。一场因工作纠纷引发的意外受伤,让他踏上了长达 700 多个日夜的维权之

上述是赵永辉先生手写的举报信,字字泣血,令人悲痛。一场因工作纠纷引发的意外受伤,让他踏上了长达 700 多个日夜的维权之路。从工伤认定被拒、劳动仲裁驳回,到两审诉讼惨败,再到寄望检察机关再审监督,这个普通劳动者的公平诉求,在层层关卡中被无情碾压,暴露的不仅是个体的困境,更是劳动者维权路上的荆棘与黑暗。一、罚单起冲突,车间摔倒竟成 "自食其果"?2023 年 2 月,赵永辉怀揣着对安稳生活的憧憬,入职江西冠利陶瓷有限公司成为压机工。谁也没想到,这份看似稳定的工作,会因一张罚单彻底改写轨迹。2023 年 8 月 29 日,赵永辉因对车间主管戴友建开具的罚单提出异议,竟在工作群内遭到激烈言语围攻,随后被班长罗匡勇强行移出群聊。为讨要说法,赵永辉要求戴友建一同前往行政部理论,却在途中不慎绊倒在车间用于防水的沙袋上,导致左腕舟状骨骨折。江西冠利陶瓷有限公司对本厂受伤职工的伤情不管不问,也没有把受伤职工送到医院治疗,也没有给过受伤职工的任何的经济赔偿,冠利公司侵害了受伤职工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没有得到保障,就医、鉴定、花费医疗费 3005.72 元、鉴定费 1100 元,各项损失合计33905.72元,这对于靠体力谋生的赵永辉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他坚信,自己在工作时间、因工作纠纷受伤,理应属于工伤,可这份合理诉求,却成了此后两年多维权路上的 "奢望"。二、四次维权全败:证据不足成挡箭牌,判决不公寒透人心2023 年 10 月,赵永辉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却收到《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认定部门无视其受伤与工作纠纷的直接关联,生硬套用《工伤保险条例》,以 "非履行工作职责" 为由驳回申请。随后的劳动仲裁、公安机关调查,均以 "证据不足" 告终,涉事主管戴友建甚至未受到任何行政处罚。被逼无奈的赵永辉提起民事诉讼,将戴友建与冠利陶瓷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可法院的判决更让他心寒。一审法院仅凭 "目击证人证言" 和公安机关询问笔录,便认定赵永辉系 "自行绊倒",全然不顾证人与企业存在的雇佣关系,其证言客观性本就存疑;对于冠利陶瓷有限公司车间沙袋未设警示标识、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视而不见,反而认定公司 "合理管理行为",判决赵永辉承担 "举证不能" 的后果,驳回全部诉求。二审法院更是草草维持原判,500 元案件受理费还要由身心俱疲的赵永辉自行承担。所谓的 "证据不足",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借口,赵永辉认为法院和企业存在官商勾结、官官相互,两级法院判决不公令赵永辉失望。事发车间存在监控盲区,这是企业管理的疏漏,却让劳动者为举证难买单;与企业存在依附关系的证人证言被采信,而赵永辉手中的群聊记录、病历本、司法鉴定报告等材料,却被法院选择性忽视。这样的判决,何来公平可言?不过是让弱势劳动者 "有理说不清",让不公披上了法律的外衣。三、企业嚣张跋扈:"尽管去告" 的底气,是对劳动者的公然碾压比起维权路上的四处碰壁,冠利陶瓷有限公司的傲慢与嚣张更让赵永辉绝望。受伤后,赵永辉多次找到公司行政办肖伟协商赔偿,甚至作出 "赔偿合理便不起诉" 的让步,可肖伟却态度嚣张,直言 "尽管去告,告到哪都没用"。找到公司总经理时,对方更是推诿塞责,声称 "赔偿找伤人者,与公司无关",全然无视赵永辉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受伤的基本事实。作为用人单位,冠利陶瓷有限公司不仅未建立公正的内部纠纷处理机制,用简单粗暴的 "踢群" 方式激化矛盾,更在安全管理上存在明显漏洞,车间防水沙袋未设警示标识,直接威胁员工通行安全。事故发生后,不仅不主动承担责任,反而以强硬态度逼迫劳动者走上诉讼之路,其行为本质上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公然践踏,是资本对弱势劳动者的赤裸裸压迫。四、维权难如登天:劳动者的公平诉求,为何成了奢望?赵永辉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无数劳动者维权困境的缩影。"没钱、没人、没证据",这三座大山压得劳动者在维权路上举步维艰。企业掌握着管理主动权、监控资源、证人关系等优势,而劳动者往往信息不对称、资源有限,一旦发生纠纷,举证难、成本高、程序复杂等问题接踵而至。法院本应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可在赵永辉的案件中,判决却背离了实质正义,让 "证据不足" 成为企业脱责、劳动者败诉的万能理由。这种 "赢了法律,输了公平" 的结果,不仅寒了赵永辉的心,更让无数劳动者对维权失去信心 —— 当遵循合法途径却换不来公正对待,当有理有据却被层层推诿,公平正义又在哪里?如今,赵永辉仍在等待检察机关的再审监督回复,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并关注他的案件,能够得到应有的赔偿,解决这么多年未解决的劳动纠纷,这份期待能否打破僵局,仍是未知数。700 多个日夜的奔波,耗尽了他的时间、精力和积蓄,让这个普通家庭陷入绝境。他只是想要一份应有的赔偿,想要一个公道,可这个简单的诉求,却在资本与权力的夹缝中难以实现。赵永辉的疑问振聋发聩:"如果连我这样坚持维权的人都得不到公正对待,那还有多少劳动者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此案撕开了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痛点:当企业可以肆意欺压员工,当法院判决背离公平正义,当维权之路变成血泪之路,所谓的 "有法可依、有处说理" 便成了空洞的口号。完善劳动者维权机制、降低维权成本、严惩企业侵权行为,让公平正义不再迟到,已是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