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抚琴吟唱自编的《梧桐叶》时,忽感咽喉疼痛,遂用大量清热泻火之药,症状得以缓和,但药停即发。后另请一名医,见其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六脉沉细,乃开肉桂一斤。药店老板对药理略有所知,看罢处方,不禁冷笑:“喉间肿痛溃烂,乃大热之症,岂能食辛温之肉桂?”便不予捡药,侍人只得空手而归。西施道:“此人医术高明,当无戏言。眼下别无他法,先用少量试之。”西施先嚼一小块肉桂,感觉香甜可口,嚼完半斤疼痛消失,进食无碍,大喜。药店老板闻讯,专程求教名医,名医曰:“西施之患,乃虚寒阴火之喉疾,非用引火归原之法不能治也。”
从古到今,肉桂便被众多医家所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属上品,称其为牧桂、菌桂,后在《唐本草》中最早发现肉桂这一名称。《名医别录》中除牧桂、菌桂外,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牧桂,遂将二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牧桂、肉桂为同一物。此外,在《伤寒杂病论》、《药性赋》等多处典籍文献中均有记载。

要说哪种调味料既博得东方人喜爱,又深受西方人青睐,既在中餐中大展拳脚,又在西餐中游刃有余,今天我们就侃一侃一味传统的香料--肉桂。肉桂是最早被人类发现应用的香料之一,也是最早传抵地中海一带的香料之一,又是古代宗教礼仪及保存埃及木乃伊用于防腐必备的香料之一。在公元前2800年的埃及史料记载中就曾提到桂皮;在西方的《圣经》也提到它是油膏的成分之一。
肉桂作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庄子》云:“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山海经·南山经》记招摇山“多桂”,《吕氏春秋·本味》将“招摇之桂”列为“和之美者”,“和”即“调和”之义。其始用于周朝调理食品,是药食两用的名贵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分为牡桂、菌桂。《神农本草经》载牡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谓菌桂“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把肉桂列为补品中的上品,载其“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补肾火、消沉寒”。
现行的《中国药典》记载肉桂的药性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山腹痛,痛经闭经
它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除了常被当做处理、制作食物的香料以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一味很好的温里药,可以给身体带来很多的好处。接下来就让我一起了解一下吧。
首先啊这肉桂的味道辛、甘,药性热,能驱散体内的寒邪,疏通体内的经脉,常用来补益肾阳,引火归元。

如果你经常感到腰膝酸冷,四肢发凉,精神呢萎靡不振,晚上起夜频繁,甚至有阳痿、早泄、月经失调等症状,那就多是肾阳亏虚了。肾为命门,是我们的生命之门。而肾阳呢就可是咱们体内阳气的根本,它的亏虚,意味五脏六腑都会缺少温煦和推动,然后同样出现功能的衰退,让身体变得虚寒。而肉桂主入肾经,能缓补肾阳,补充“命门之火”,从而起到温助全身阳气生发的作用,对于内体虚寒丛生的问题能带来很好的改善。
那引火归元又是什么呢?这里的“火” 啊其实指的是因为肾阴亏虚,阴阳失衡而产生的虚火,这虚火会向上蔓延,影响到我们的头面部,让人变得面红目赤、口干舌燥、口舌生疮,还会让心、肾之间相互交通和联系的关系出现问题,身体会在心烦、失眠、潮热的同时还出现健忘、耳鸣、腰酸、遗精等上热下寒的问题。而肉桂呢就能益阳治阴,把这些虚浮之火重新给引回到肾里,恢复阴阳平衡、心肾相交的状态。
《本草新编》中这样论述肉桂之妙:
肉桂,味辛、甘、香、辣,气大热,沉也,阳中之阴也,有小毒。肉桂数种,卷筒者第一,平坦者次之,俱可用也。入肾、脾、膀胱、心胞、肝经。养精神,和颜色,兴阳耐老,坚骨节,通血脉,疗下焦虚寒,治秋冬腹痛、泄泻、奔豚,利水道,温筋暖脏,破血通经,调中益气,实卫护营,安吐逆疼痛。此肉桂之功用也,近人亦知用之,然而肉桂之妙,不止如斯。
其妙全在引龙雷之火,下安肾脏。夫人身原有二火,一君火,一相火。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肾火也。君火旺,则相火下安于肾;君火衰,而相火上居于心。欲居于心者,仍下安于肾,似乎宜补君火矣。然而君火之衰,非心之故,仍肾之故也。肾气交于心,而君火旺。肾气离于心,而君火衰,故欲补心火者,仍须补肾火也。夫肾中之火既旺,而后龙雷之火沸腾,不补水以制火,反补火以助火,无乃不可乎。不知肾水非相火不能生,而肾火非相火不能引。盖实火可泻,而虚火不可泻也。故龙雷之火沸腾,舍肉桂,又何以引之于至阴之下乎。譬犹春夏之间,地下寒,而龙雷出于天;秋冬之间,地下热,而龙雷藏于地,人身何独不然。下焦热,而上焦自寒;下焦寒,而上焦自热,此必然之理也。我欲使上焦之热,变为清凉,必当使下焦之寒,重为温暖。用肉桂以大热其命门,则肾内之阴寒自散,以火拈火,而龙雷收藏于顷刻,有不知其然而然之神。于是,心宫宁静,火宅倏化为凉风之天矣。

然而肉桂之妙,又不止如斯,其妙更在引龙雷之火,上交于心宫。夫心肾,两不可离之物也,肾气交于心则昼安,心气交于肾则夜适。苟肾离于心,则晓欲善寝而甚难;心离于肾,则晚欲酣眠而不得。盖心中有液,未尝不欲交于肾,肾内有精,未尝不欲交于心也,乃时欲交接,而终不能交接者,其故何也?一由于君火之上炎,一由于相火之下伏耳。试看盛夏之时,天不与地交,而天乃热;隆冬之时,地不与天交,而天乃寒。
人身何独不然?君火热而能寒,则心自济于肾;相火寒而能热,则肾自济于心,亦必然之理也。我欲使心气下交于肾,致梦魂之宁贴,必先使肾气上交于心,致寤寐之恬愉。用肉桂于黄连之中,则炎者不炎,而伏者不伏,肾内之精自上通于心宫,心内之液自下通于肾脏,以火济水,而龙雷交接于顷刻,亦有不知其然而然之神。于是,心君快乐,燥室忽化为华胥之国矣。肉桂之妙如此,其他功用,亦可因斯一者而旁通之矣。
如果三焦的阳气充足,那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会变得强壮,首先是不容易生病了,病好的更快了,其次是吃东西可以及时的被消化吸收了,二便正常,不怕冷也不怕热,身体有劲儿用不完,手脚温热,睡的也更香了。
那如果说你三焦阳气不足,那一切就会颠倒过来。
以我们的上焦心阳为例,心阳不足导致心气受损,从而会出现畏寒肢冷,爱出虚汗,以及心悸气短,胸闷胀痛等情况,心主血脉,心阳影响到了气血运行,心脏搏动无力,气血运行受到了障碍,还会导致手脚麻木,那这个时候呢,临床上就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了,那五物呢?分别是黄芪、桂枝,以及芍药生姜和大枣,既可以温通心脉,又可以益气养血,振奋心阳,使得心脏发挥行血主血的作用,达到行气行血的目的。
当然了,如果更加严重一些,有些医生会选择当归四逆汤,甚至我的学生也这样用过,但是一问疗效,发现没什么作用。

为什么呢?忘记了振奋肾阳,这个时候你加入肉桂试试,会发现效果来得很快的。
肉桂善于沉下,温补命门之火,附子善于游窜,回阳救逆,还可以温脾肾之阳。
那有的人要问了为什么要振奋肾阳呢?我们可以看看以前的医学前辈,不管是张锡纯也好,李可也罢,在调理心脏问题的时候要温命门之火,振奋肾阳,因为只有命门之火强了,我们的心阳才会变强,它俩本出一源,而命门火为根本。
那脾阳不足了,除了畏寒肢冷以外,还有消化慢,没有胃口吃饭,不敢吃凉的等情况,大便还不成型,伴随着胃胀胃痛,屁多打嗝,除了要温补脾阳以外,我们也要振奋肾阳,为啥有的人吃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没用?这可能是忽略了肾阳,加上一味肉桂,温补命门之火效果会更好,也就是现在的桂附理中丸,会变的更有食欲,消化也变快了,手脚也可以变温了。
很多人只知道附子温阳效果很好,殊不知肉桂也是极好的温阳散寒药,肉桂守而不走,味道沉厚,所以善于补命门之火,而附子走而不守,善于游窜,通12经,如果只从命门之火、温补肾阳这一块来说,附子的效果是远远不如肉桂的,但是肉桂并不能回阳救逆,这一块我们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