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治疗是奇迹,但你听说过肾脏“漏油”吗?
抗癌“神兵”横空出世,生命的奇迹与隐忧
近年来,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无疑是肿瘤治疗领域最耀眼的明星。它们通过“解放”人体自身的免疫卫士——T细胞,去精准识别并剿灭癌细胞,为许多被传统疗法判了“死刑”的癌症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奇迹 。
然而,这柄对抗癌症的“神兵利器”,在激活免疫系统的同时,也可能误伤“友军”,引发一系列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 。我们熟知皮肤皮疹、内分泌失调、肺炎、肠炎等副作用,但您可能不知道,您的“生命过滤器”——肾脏,也可能在这场免疫风暴中悄悄受损。
在肾脏领域,急性间质性肾炎(AIN)是ICI最常见的损伤类型 。但有一种更隐匿、更严重的肾脏副作用,正日益引起医学界的警觉,那就是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 。
它不像AIN那样一蹴而就,但一旦发生,就像肾脏这座精密的“过滤器”出现了严重的“漏洞”,导致大量对生命至关重要的蛋白质从尿液中流失,出现全身浮肿、尿液泡沫增多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404例真实数据曝光:谁在偷偷损伤肾脏?
以往,关于ICI引发肾病综合征的报道多局限于零星的个案,这让医生和患者都很难对这一风险有全面的认知 。因此,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对全球最大的药物不良事件数据库——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自2011年以来至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的404例ICI相关肾病综合征病例进行了深入的药物警戒分析 。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一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在真实世界中的全貌,并锁定了那群最高风险的“易感人群”。
划重点!这5类人群,您的肾脏健康亮起了红灯!
通过对404个病例数据的深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有5个独立的因素与ICI引发肾病综合征的风险显著相关。如果您或您的亲友属于以下任何一类,请务必提高警惕:
1. 年过六旬的“老当益壮”: 年龄 ≥ 65岁
老年人器官功能自然衰退,本就容易受到药物影响。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患者(中位年龄69岁),患上ICI相关肾病综合征的风险比年轻患者高出约52%(aOR=1.52) 。
温馨提醒长辈们: 免疫治疗效果显著,但在享受治疗红利的同时,请更密切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尤其是小便是否正常、腿脚是否浮肿。2. 癌症种类自带“肾脏BUFF”: 肾恶性肿瘤与恶性间皮瘤
研究发现,某些原发癌症类型本身就是风险因素。与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相比:
患有恶性间皮瘤的患者风险增加了惊人的6.35倍(aOR=7.35) 。患有恶性肾肿瘤的患者风险也增加了约51%(aOR=1.51) 。这提示我们,肾脏周围的肿瘤可能更容易在免疫治疗时引发局部的免疫反应,导致肾脏损伤。
3. 联合用药的“双重打击”: 联用贝伐珠单抗或仑伐替尼
在癌症治疗中,联合用药是一种常见的增效策略。然而,当ICI与某些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联用时,肾脏的风险会大幅增加:
联用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的风险增加了1.24倍(aOR=2.24) 。联用仑伐替尼(Lenvatinib)的风险增加了1.5倍(aOR=2.5) 。这两种药物本身就可能对肾小球产生毒性,当再遇上被激活的免疫系统,无疑是“火上浇油”,对肾脏造成了双重打击。
案例演示(基于研究数据虚构):王大爷的“漏油”警示
70岁的王大爷(符合年龄>65岁的风险)确诊了晚期肾癌(符合肾恶性肿瘤的风险)。医生为他制定了PD-1抑制剂(免疫治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符合联合用药的风险)的治疗方案。
治疗开始后的第20天,王大爷就发现自己的脚踝开始浮肿,小便时发现马桶里有一层怎么也冲不散的“细密泡沫”。他一开始以为是水喝多了没在意。
但很快,浮肿蔓延到全身,他感到胸闷气短,紧急就医。检查结果证实他患上了免疫治疗引发的重度肾病综合征。由于发病急、病情重(中位发病时间仅22.5天),他不得不中断抗癌治疗,立即接受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以控制免疫反应对肾脏的损伤,并住院接受全面的管理 。
案例警示: 王大爷的经历完美匹配了研究中的重症案例特征——多重高危因素叠加,发病时间极短。对于高危患者来说,治疗开始后头几周就是最危险的“窗口期”,必须提高警惕。细思极恐:哪些ICI药物需要特别关注?
这项药物警戒分析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用数据量化了不同ICI药物的“风险信号”强度。它使用了一个叫报告比值比(ROR)的指标来衡量这种关联,ROR值越高,表示该药物引发肾病综合征的报告比例越高 。
研究锁定了以下具有显著风险信号的药物(ROR > 1):
药物类型
药物名称
风险信号强度 (ROR)
备注
PD-L1抑制剂
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
6.84
信号强度最强
PD-L1抑制剂
阿维鲁单抗(Avelumab)
5.54
信号较强
PD-1抑制剂
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
4.37
报告病例数最多
PD-1抑制剂
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
3.44
报告病例数多
联合治疗
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
4.56
联合治疗信号强度高
PD-L1抑制剂
度伐利尤单抗(Durvalumab)
2.03
CTLA-4抑制剂
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
2.05
核心发现是:
虽然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报告的病例数最多(占58.9%),但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在所有不良事件中的报告比例信号强度最高 。与大多数新型抗肿瘤药相比,ICI整体上与肾病综合征的关联信号更强 。这提醒我们,在启动治疗前,医生和患者都需要了解自己所使用的ICI药物类型及其潜在的肾脏风险。
时间就是生命:重症患者发病快得超乎想象
“我的免疫治疗都打了快一年了,应该没事了吧?”
这个想法很危险!虽然肾病综合征的平均发病时间(中位时间)约为89天(约3个月),但研究发现,这种损伤具有明显的“早期失效率”特征 。
更令人警惕的是:导致死亡或危及生命的重症病例,其发病时间明显更短!
重症病例:中位发病时间仅为22.5天(最短可在治疗开始后2周内) 。非重症病例:中位发病时间为96.5天 。这意味着,一旦免疫治疗的“免疫风暴”发生,对肾脏的打击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治疗开始后的前两个月,有近45%的病例会发生症状 。
给患者和家属的“肾脏保护行动指南”
免疫治疗是癌症的希望,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了解风险,才能更好地驾驭它。基于这项研究的洞察,我们为您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监测的黄金标准:警惕“泡沫尿”肾病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和水肿 。
日常观察: 最直观的信号就是尿液中出现大量细密、经久不散的泡沫(即泡沫尿)和全身水肿(尤其是眼睑和下肢)。定期检查: 无论是否出现症状,在高危人群(尤其是联用高风险药物)中,应在治疗的最初几个月内,更频繁地监测尿液分析和肾功能指标,一旦发现蛋白尿加重,应立即联系肾脏科和肿瘤科医生。及时处理的核心:立即停药对于药物诱导的肾损伤,最核心的治疗原则是迅速停用“罪魁祸首”的药物 。
一旦确诊为ICI相关的肾病综合征,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考虑立即停用免疫治疗药物,并及时启动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跨学科合作:肿瘤科与肾脏科的联手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肾脏疾病,单纯依靠肿瘤科医生可能不足以处理。
寻求会诊: 建议所有确诊ICI相关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应及时请肾脏科专家介入,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案调整,这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人类抗癌史上的里程碑。本研究提供的404例真实世界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药物警戒信息 。它不是为了引起恐慌,而是为了提供信息增量和价值,让每一位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和他们的医生都能对这个罕见但重症起病快的副作用有清醒的认识。
记住,年龄超过65岁、患有肾癌或间皮瘤、以及联用贝伐珠单抗/仑伐替尼的患者,是需要重点保护的“高危人群” 。早期发现“泡沫尿”,意味着生命的希望。
参考资料:Ye J, Huang J, Shao L, Wang Z.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nduced nephrotic syndrome: a pharmacovigilance analysis of 404 FAERS cases and literature case series. Ren Fail. 2025 Dec;47(1):2569089. doi: 10.1080/0886022X.2025.2569089. Epub 2025 Oct 14. PMID: 41087308; PMCID: PMC12523462.
免责声明: 本文是根据医学病例报告撰写的科普文章,旨在传播医学知识,不能代替专业医疗诊断和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