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天就去世!医生忠告:糖尿病患者出现这6个症状,马上去医院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凌晨两点接到的电话,是急诊科的小赵打来的。他声音里带着一丝急促,说有个糖尿病患者情况不妙。我赶到病房时,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凌晨两点接到的电话,是急诊科的小赵打来的。他声音里带着一丝急促,说有个糖尿病患者情况不妙。我赶到病房时,床上的老李已经意识模糊,呼吸急促。

家属哭着说,他前天还在逛超市,只是这两天说不舒服、没胃口,以为是感冒。我们抢救了两个小时,终究没能把他拉回来。老李走得突然,但并不意外。真正让我难受的,是他明明有时间可以被救回来。

类似的故事,不止一次发生在我面前。有位四十多岁的女性糖友,胰岛素打得挺规律,血糖也查得勤,可还是因为一次“普通的腹泻”拖延治疗,五天后发展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差点进了ICU。

家属一脸懵圈地问我:“医生,不就是拉肚子吗?怎么会命都丢了?”我只能无奈地叹气:糖尿病不是简单的血糖问题,它牵一发动全身,全身系统都可能遭殃。

太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吃点药、控制饮食就能高枕无忧。可临床上,我见过太多糖友因为“看起来不起眼”的症状,三天内命悬一线。

根据中国内分泌协会2024年发布的一项全国性多中心研究,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急性住院的首发症状中,有65%为非典型症状,而其中有32%病人因延误治疗在72小时内出现严重转归。这组数据背后,藏着无数家庭的猝不及防。

我根据对病人康复影响程度、临床发生率和误解率,排了这样一个反向榜单——就是最容易被忽略,但一旦发生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六大症状”。往往越靠前的,越容易让人掉以轻心。

排在第六的,是持续性嗜睡或精神呆滞。很多人把它误认为是“累了”“没睡好”,尤其是老年人。但在临床上,这往往是糖尿病高渗状态或低血糖脑功能障碍的征兆。高血糖导致体液渗透压升高,脑细胞脱水,表现出意识模糊、反应迟钝。

还有些病人因降糖药使用不当,出现低血糖昏迷前的预警。特别是老年糖友,神经反应本就迟缓,一旦出现嗜睡,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当一个平时活跃的老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懒得动弹,不要等明天。

第五个,是突然的视物模糊或看不清东西。你别嫌我啰嗦,我总跟病人说,不是所有视力问题都能等眼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初期,常以视力波动为表现。

有一次一个年轻糖友来复查,说看手机总觉得糊,我让他查眼底,结果发现已经有黄斑水肿。更危险的是,如果血糖突然升高或下降过快,晶状体渗透压变化也会导致视力暂时性模糊。这不是小事,因为它可能是糖尿病性脑病的前兆。

第四个,是恶心、呕吐或腹痛。这是我最担心被误解的症状之一。尤其在夏天,很多糖友一腹泻就以为是吃坏了东西,但这很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早期表现。

酮体在体内堆积,刺激胃肠道,导致恶心和呕吐。我见过一个年轻患者,连续吐了两天,以为是肠胃炎,第三天意识丧失,被送来时已经严重酸中毒。酮症的另一个信号是呼气带有水果味,这是丙酮的味道,别以为是口气清新。

第三个,是皮肤伤口不愈合甚至发黑溃烂。有个老糖友脚趾擦破皮,自己贴了创可贴,三个星期后脚趾发黑、坏死,不得不截肢。糖尿病患者因为末梢血循环差、免疫功能低下,小伤口一旦感染,很容易发展成糖尿病足。

尤其是脚底、脚趾等不容易被注意的部位,一个破口可能就是一个地雷。我常说,糖友的脚不是用来走路的,是用来每天检查的。

第二个,是心慌、出冷汗或胸痛。很多患者以为是低血糖,赶紧吃糖,结果反而加重病情。这可能是糖尿病心脏病或急性心梗。糖尿病让心血管变得脆弱,而且症状常常不典型。

心梗的表现可能只是肩膀酸、胃疼,甚至是单纯的出汗。我见过一个病人,仅仅是吃饭时突然觉得胸闷,硬扛了两小时,结果送来时已经心律不整。糖尿病心脏病的隐匿性是它最可怕的地方。

排在第一位的,是呼吸变快、呼吸深而有节律感。这是最容易被忽视、但也是最致命的一个症状。我们叫它库斯莫尔呼吸,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标志性表现。病人会出现深而规律的呼吸,就像在“叹气”,很多家属以为是喘不过气,其实这是身体在试图代偿性地排出体内的酸。

一旦出现这种呼吸方式,说明病人已经进入代谢失衡的严重阶段,不马上送医,可能几个小时就会进入昏迷状态。

这六个症状,看起来并不吓人,但每一个背后,都藏着致命风险。它们之所以危险,不是因为症状本身多凶猛,而是因为它们太像日常小毛病,太容易让人掉以轻心。

很多糖友有个认知误区,总觉得“只要血糖不高,就没事”。但真正威胁生命的,往往不是血糖数字,而是身体对异常的反应。

行为上的误区也很常见。有些患者出现不适,第一反应是“先观察两天”,等着“自愈”。但糖尿病不是感冒,它不是等一等就会过去的病。我常说,糖友身体的恢复力像慢车,出轨一次,就很难再回到原点。你等的那两天,可能就是病情恶化的时间窗。

情绪上的误区也不容忽视。有些患者出于恐惧,会选择逃避。他们不是不知道症状严重,而是不愿面对“又要住院”“又要打针”的现实。这种“鸵鸟式心理”很普遍,但也最危险。害怕不能让病情变好,只有面对才有机会扭转。

日常场景中,我们总能看到糖友们在市场遛弯、在公园跳舞,表面看起来和常人无异。但正是这些“正常”,让他们放松了警觉,忽略了身体发出的微弱信号。糖尿病是一种“沉默的病”,它会在你最放松的时候,给出最沉重的提醒。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慢性病不是慢,是你没看见它快的那一面。糖尿病之所以可怕,并不是因为它难治,而是因为它太容易“被低估”。一个小小的症状,可能就是身体在大声求救。

未来的医学趋势是精准化、早识别、早干预。但这三步的前提,是你要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不是所有的不舒服都值得忽略,不是所有的“等等看”都能等来好转。在糖尿病面前,犹豫就是风险,迟疑就是代价。

糖友要活得久,不靠运气,靠的是对身体细节的敬畏。别等症状严重再跑医院,很多机会,只在最初那几天。如果说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是一座山,那么这六个症状,就是山中突现的裂缝。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不在意,才真的危险。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1]张慧.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3):145-148.[2]李强.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早期识别临床路径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0):875-879.[3]王英.糖尿病患者非典型症状识别现状调查[J].现代医院,2024,24(6):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