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杨弘教授:新辅助免疫化疗崛起!食管癌PCR率提升至28%,但这些风险需警惕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局部晚期或边缘可切除阶段,治疗难度大、预后待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局部晚期或边缘可切除阶段,治疗难度大、预后待提升。随着整合肿瘤学发展,其诊疗已从单一治疗转向“精准分层、多学科协同”模式,核心突破点集中在边缘可切除病灶转化、微创手术优化、新辅助免疫应用及术后康复等方向。

11月6—9日,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昆明举行,作为国内肿瘤领域重要学术盛会,大会聚焦整合诊疗前沿。会议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联合医学论坛网,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杨弘教授专访,围绕食管癌整合治疗的核心热点展开深度解读。

专家介绍

杨弘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副主任

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食管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华南区协作组副组长

华南肿瘤学重点实验室独立PI

擅长肺结节、肺癌、食管癌、贲门癌诊断与综合治疗,微创腔镜外科治疗。专注于胸部肿瘤的综合治疗临床研究与转化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Lancet、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Annals of Oncology、JAMA Surgery、Nature Communication等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主持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经费逾千万。2019 - 2020年通过香港优才计划前往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胸外科交流并获得香港行医执照。获2022年“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食管癌领域杰出贡献专家称号。Lancet Onocolgy、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审稿专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边缘可切除食管癌:以转化治疗为核心,追求R0切除的治愈目标

长期以来,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被笼统归类,而边缘可切除食管癌作为其中的特殊亚群,近年来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杨弘教授指出,边缘可切除食管癌的定义最早由中、日专家提出,中国自2020年起已在相关指南中明确将其单独分群。这类患者的核心特征是肿瘤负荷更大,原发灶体积较大,与主动脉、气管等毗邻器官的影像学关联密切,或存在直径超过2厘米的肿大淋巴结,直接手术切除难度极高。

关于边缘可切除食管癌的最佳治疗模式,临床一直存在争议,根治性放化疗、转化治疗后手术等方案均有应用。杨弘教授指出,转化治疗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药物手段使肿瘤降期,转化为可切除病灶,最终实现R0切除(完全切除,无残留病灶),这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根据其团队最新发表的数据,转化成功并实现R0切除的患者,五年生存率高达50%,显著优于单纯根治性放化疗的疗效;而转化失败未能实现R0切除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仅为19%。这一研究结果明确了核心结论:对于边缘可切除食管癌患者,应优先追求R0手术切除,转化治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

在转化治疗的方案选择上,传统化疗的转化成功率约为50%~53%,而免疫治疗的兴起为提升转化效率带来了新的可能。杨弘教授表示,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集中于转化策略,探索能否进一步提高转化成功率。尽管免疫治疗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更多高级别临床证据支持,目前尚未成为标准治疗方案。杨弘教授强调,无论采用何种转化手段,R0切除始终是治疗的核心目标,这一方向为边缘可切除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明确的临床指引。

食管癌微创手术:根治与生活质量的双重保障

近十年来,食管外科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是微创手术的推广与应用,包括胸腔镜、腹腔镜辅助手术及机器人手术等方式。杨弘教授介绍,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在保证肿瘤根治性的基础上,实现了创伤最小化,为患者带来了多方面的长期获益。

传统开放手术需在胸部或腹部做长达20公分的切口,部分患者还需采用三切口或两切口术式,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且手术视野有限。而微创手术通过1公分至5毫米的小切口配合3~4公分的主操作孔完成手术,不仅极大缩小了胸壁与腹壁的创伤,更通过腔镜的放大效应,清晰显示重要解剖结构,在淋巴结清扫、血管神经保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在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这一食管癌手术的难点操作中,微创手术能有效降低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传统开放手术的损伤率约为15%~20%,而高水平医疗中心通过微创手术可将其控制在10%左右,且多为不影响咳嗽功能的轻微损伤,显著减少了术后心肺并发症及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

杨弘教授指出,微创手术的根治范围与开放手术完全一致,目前临床90%的食管癌患者可接受腔镜手术治疗。国际多项研究已证实,微创手术在术后生活质量改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方面具有明确的长期优势。此外,微创手术的可视化特点也为外科人才培养提供了便利,手术视频的共享使年轻医师能直观学习术中操作,解决了传统开放手术教学中助手难以清晰观察手术过程的难题,推动了食管外科整体诊疗水平的提升。

新辅助免疫化疗:机遇与挑战并存,需理性探索标准路径

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食管癌的治疗格局,在晚期食管癌的一线、二线治疗中已成为标准方案,在辅助治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而在新辅助治疗领域,免疫联合化疗的应用虽取得初步进展,但仍处于临床研究探索阶段。

杨弘教授介绍,传统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仅为5%~7%,而加入免疫治疗后,PCR率得到显著提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印教授团队牵头的ESCORT-NEO研究显示,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的PCR率可达18%~28%。这一结果令人鼓舞,但杨弘教授指出,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目前尚未成为一级推荐的标准治疗,仅被CSCO指南列为二级专家推荐。其核心原因在于,标准治疗的确立需依赖Ⅲ期临床试验证实该模式能延长患者总生存期,而目前这方面的高级别证据仍不充分。

对比而言,术前放化疗仍是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其PCR率可达35%~40%,在疗效数据上短期内难以被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超越。杨弘教授提醒,临床应用中需理性看待新辅助免疫化疗的价值:对于缺乏成熟放疗平台、无法开展规范术前放化疗的中心,采用化疗联合免疫的新辅助方案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需充分重视免疫治疗的毒性风险。免疫治疗通过增强免疫细胞浸润发挥抗肿瘤作用,可能导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接受2~4周期治疗后因不良反应无法手术,或因治疗强度不足出现疾病进展,这类情况的发生率高于术前放化疗,且往往未被纳入回顾性研究的分析范畴,可能导致疗效评估偏倚。

关于新辅助免疫化疗后的手术时机与术后辅助治疗策略,杨弘教授表示目前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参照术前放化疗的经验,PCR患者通常无需进一步辅助免疫治疗,非PCR患者需接受1年术后辅助免疫治疗,但这一模式能否直接应用于新辅助免疫化疗后患者,仍需临床研究验证。此外,主要病理缓解(MPR)作为免疫治疗时代提出的评估指标,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尚未明确,需要更多数据支持。

术后康复:MDT模式赋能全程管理,全面提升生存质量

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仅取决于肿瘤根治,还与术后康复质量密切相关。杨弘教授强调,食管癌的整合治疗必须贯穿全程管理理念,通过多学科团队(MDT)协作,将营养支持、吞咽功能康复、心理疏导及重返工作指导等措施整合为标准化、可推广的康复路径。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术后康复的MDT团队已实现专业化分工:营养支持由营养科专家负责,吞咽功能评估与康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执行,心理疏导配备专职心理康复师,内镜科则提供技术支持。杨弘教授特别指出,吞咽功能障碍的精准评估与规范化康复是目前国内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吞咽功能障碍分为Ⅰ~Ⅲ度,不同分度需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案,而非传统认知中“吃稠食、多尝试”的简单处理。通过专业化评估与系统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吞咽功能,减少呛咳等并发症。

营养支持在全程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杨弘教授表示,营养状况直接决定患者的免疫功能、治疗耐受性及预后,因此营养干预需贯穿围治疗期(包括放化疗阶段)。对于术后患者,中心常规采用“经口进食+空肠造瘘管营养输注”的联合模式,确保营养摄入充足,为术后快速康复及后续辅助治疗(如免疫治疗)奠定基础。随着科普工作的深入,患者及家属对食管癌治疗的认知逐渐理性,对术前放化疗等标准方案的接受度显著提高,为治疗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结语

杨弘教授围绕食管癌整合治疗的核心议题,展现了临床诊疗的前沿思考与实践经验。食管癌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个体特征、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的毒性和效果。通过多学科协作和全程管理,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从而实现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在未来的研究中,杨弘教授表示,其团队将继续探索免疫治疗在食管癌中的应用,优化新辅助治疗策略,并进一步完善术后康复的MDT模式。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来源:医学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