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星巴克CEO:不怕中产阶级缩减开支

面对消费降级压力,Brian Niccol押注"极致服务"策略,但6美元一杯的拿铁能否撑起这个逻辑?由于对经济的担忧,许

面对消费降级压力,Brian Niccol押注"极致服务"策略,但6美元一杯的拿铁能否撑起这个逻辑?

由于对经济的担忧,许多消费者正在削减支出,包括餐饮和外出就餐。对于星巴克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问题——一杯标准的南瓜香料拿铁咖啡要花费6美元。

然而,星巴克CEO Brian Niccol表示,这不会影响该连锁店的转型计划。他的策略是:通过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来赢得注重成本的客户。

"最伟大服务公司"的野心

在周二举行的Fast Company创新节上,Niccol被问及是否担心对经济和个人支出的担忧可能会使中产阶级客户远离连锁店。过去一年中,Niccol一直试图扭转这家咖啡连锁店的销售增长颓势,并经常为此投入大量资金。

Niccol说,星巴克正试图通过丰富的体验来吸引客户。"我希望星巴克成为最伟大的客户服务公司,"他在活动中说。

"现在,当我要求人们为我说出一家出色的客户服务公司时,我通常会看到茫然的眼神,"Niccol说。

他表示,如果星巴克既能提供卓越的服务,又能提供顾客喜欢的菜单,这对公司来说是一个机会。"当您考虑将这两件事结合起来,以收取我们必须收取的价格时,我认为这将是无价的,"Niccol说。

数据支撑还是一厢情愿?

星巴克发言人向Business Insider提到了Niccol此前的评论,表明客户正在从该策略中找到价值。

"客户价值感知接近两年来的最高水平,这得益于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增长,他们占我们客户群的一半以上。"Niccol在公司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但这个逻辑经得起推敲吗?

从商业逻辑来看,Niccol的策略存在一个根本性矛盾:当消费者因经济压力而削减开支时,他们首先砍掉的往往是非必需的高价消费,而6美元的咖啡恰恰属于这一类别。无论服务多么出色,价格敏感度上升的消费者很难被说服为一杯咖啡支付相当于快餐一顿饭的价格。

更关键的是,星巴克面临的不仅是价格问题,还有消费习惯的结构性变化。疫情后,居家办公的普及让许多人习惯了在家冲泡咖啡,而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节约意识。

转型举措的实际效果

在Niccol的领导下,星巴克做出了几项改变,公司表示这些改变旨在改善服务。它为咖啡师增加了轮班,并要求他们在杯子上为客户编写个性化消息。Niccol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还表示,该公司希望在订购后的四分钟内在咖啡馆和得来速中为顾客提供饮料。

这些举措是Niccol"回到星巴克"转型努力的一部分。Niccol曾说过,他希望每家咖啡馆都是"一个温馨的咖啡馆"。

服务升级的成本与收益

然而,这些服务升级措施本身就需要大量投资——增加员工轮班、培训咖啡师写个性化消息、确保四分钟内出餐,这些都会推高运营成本。在消费者对价格日益敏感的环境下,这种成本最终很可能会转嫁给消费者,形成恶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个性化消息和四分钟出餐这类服务改进,对于匆忙的上班族来说可能并非核心需求。他们更关心的可能是价格合理、口味稳定、购买便利。

分析师的谨慎态度

在他担任公司最高职位一年多后,一些关注星巴克的分析师表示,他们仍在关注一些关键指标——例如客流量和客户留存率——以证明Niccol的策略有效。

Niccol周二表示,到目前为止,客户和商店员工的反馈表明星巴克正在取得进展。"我认为我们正在成为世界一流的客户服务、客户体验公司,"他说。

分析师的谨慎态度是有道理的。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往往比企业战略调整更快。即使星巴克真的成为了"最伟大的客户服务公司",也不能保证消费者愿意为此支付溢价,特别是当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在缩减时。

从竞争角度看,星巴克还面临着来自便利店咖啡、快餐连锁店咖啡以及各种新兴咖啡品牌的激烈竞争。这些竞争对手往往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质量不错的咖啡,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更具吸引力。

高端化策略的风险与机遇

Niccol的策略本质上是一种高端化路线: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证明高价格的合理性。这种策略在经济繁荣时期可能有效,但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时期就显得冒险。

星巴克面临着一个经典的品牌定位难题:是继续走高端路线,服务那些不太在意价格的消费者,还是适度降价以吸引更广泛的客户群体?Niccol显然选择了前者,但这意味着星巴克可能会失去一部分价格敏感的中产阶级客户。

从长远来看,这种策略可能会导致星巴克的客户群体进一步分化:要么是高收入、不在意价格的忠实粉丝,要么是偶尔消费的轻度用户。中间层客户的流失可能会影响星巴克的整体市场份额。

结论: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Niccol的"服务至上"策略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商业哲学:相信优质的服务能够超越价格因素,赢得客户的忠诚。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这种理想主义可能会遭遇现实的严峻考验。

消费者的钱包投票往往比CEO的战略宣言更能反映市场真相。当一杯6美元的咖啡与一顿快餐的价格相当时,再好的服务也难以完全抵消价格劣势。星巴克的转型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财报数据和市场份额,而不是管理层的信心表态。

在这场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中,星巴克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更好的服务,还需要更灵活的定价策略和更贴近消费者实际需求的产品组合。毕竟,在经济不确定的时代,务实往往比理想更有说服力。

内容参考:Business 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