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飞龙 编辑:冯晓晖
“浔城故事”专栏致力于分享与九江生活见闻相关的散文及纪实类文章。诚挚欢迎原创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联系方式详见公众号自动回复。

编者摄于莲花乡何桥庙会 2017年
吃席,又叫吃酒席。在乡下,吃席是颇有讲究的。最主要的讲究是酒席上主桌的座位,该谁坐,坐在哪里,是有规矩的,逾越则是失礼,这是大忌。弄不好,稍有不周怠慢,还会伤及两家人的和睦。乡间的酒席有多种,譬如有婚丧庆吊酒席,有乔迁新屋酒席,有生辰寿诞酒席,有璋瓦盈月酒席……不同的酒席,主桌席位上所坐的客人是约定成俗的。这是礼节。就拿璋瓦盈月酒席来说,要请的主要客人是满月孩子的外婆,所以外婆理应坐在主桌上座的右侧,这叫头席,或一席。当然,这个新任的孩子外婆也是不好当的,要给小外孙买摇床,小棉被,小枕头,玩具之类的,还要为外孙添置衣帽鞋袜,买银制的长命锁及小手镯。家里条件优渥、出手阔绰的外婆,还会特地为小外孙定制一个孩子属相的小金饰挂件。不过这种情况是为罕见的,除非是高门大户的有钱人家。最热闹最隆重的莫过于婚丧庆吊的酒席,这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宾客多,排面大,故而酒席上的主桌席位也格外受人关注。来客一看主桌上的席位,就猜到所坐的人是谁。这是乡村数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旧制和规矩。不管你在外当的官有多大,也不管你家里多有钱,你也得入乡随俗,你也得老老实实遵循。因为你的根在这里,你的先人埋在这里,你的谱牒在这里的家族祠堂上。

编者摄于莲花乡何桥庙会 2017年
记得小时候听到这样一个真实故事。邻村一户张姓人家的外甥结婚要置办结婚酒席,外甥姓王,王家提前送来了请柬,定好了婚日。婚日当天的大早,张家的儿子要去赴宴,临出门,母亲对儿子说,今天你坐的席位是主桌上的头席,如果王家没有安排你坐在这个位置,你吃到中途就回来。儿子记住了。他的母亲之所以这样叮嘱,是因为他瘸了一条腿,而且头上还长了一头头癣。到了王家,在安排酒席座位时,王家怕折了面子,觉得张家来吃席的是个半大的孩子,而且腿不方便,头上还长着头癣,于是就把他安排到主桌背门的席位(三席)。当时,孩子也没有不悦,开席上菜后,孩子也不喝酒,不停夹菜往嘴里塞,别人一杯酒还没喝完,他就吃饱了。然后,他把筷子往桌上一放,说自己不舒服,要回家。众人怎么也拦不住。这时王家的长辈才清醒过来,知道孩子要回家的用意,怠慢的张家。再者张家是大户,是上亲,是舅舅。天上雷公大,地上舅舅大。王家知道错了。大错。
编者摄于莲花乡何桥庙会 2017年
转天王家的父母带着结婚的儿子、儿媳来到张家登门谢罪,又放了一封长长的鞭炮,说这是司仪办事失察,恳请张家原谅,并重新置办了一桌宴席让孩子过去。张家看到王家的真诚陪礼,就不再计较了。三十多岁前,我也遇上一次非常难忘的吃席一事。那是一次乔迁新居的酒席。我的姑姑儿子——我的表哥在县城买了一块地皮,盖起一幢两层楼房。事先我按照表哥送来的请柬,买了一幅很大的中堂送去。那时候,亲戚家建造新房,乔迁新居,不送礼金,而是作兴送中堂和匾额。中堂不是随意就可送的,一般是上亲的娘家人。因为中堂是要挂在正屋客厅的正面墙上。按理说我送的中堂没错,应该挂在客厅墙上,可是问题来了,当时表哥的祖母尚健在,他祖母的娘家人,也有理由可以送中堂,更有资格把他送的中堂挂在客厅的墙上。这可怎么办,怎么办又能两全其美。于是,在酒席开席之前,表哥的家人关上房门,在房间里开了一次特殊的会议。会议的最终形成结果是,我送的中堂悬挂在客厅墙上,但在酒席主桌上的席位,我坐二席。一席归表哥祖母的娘家人。当表哥把这结果告诉我和他祖母的娘家人,我们都愉快接受,一致赞同。

编者摄于莲花乡何桥庙会 2017年
过去,乡下吃席摆的是八仙方桌,这方桌是从各家各户借来的,用完了之后再还回去。现在有专门承包酒席的队伍,东家只要按办席的档次出钱就几乎百事不问了。炉灶炊具、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皆由承包方用车子拉过来。过去吃席的方桌现在都改成了圆桌。但吃席的主桌和席位,却依然保留着,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制。若是随性就坐,想坐哪就坐哪,不辨方位主次,到最后,吃席也就失去了很多意义。2025.10.14【作者简介】
陈飞龙,生于1964年,九江人。现居八里湖畔。创作散文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