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小暑节气。小暑到,意味着即将出梅入伏。
2025年的三伏天仅30天,是近十年来“最短三伏”。老人们常说“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晒死牛”,今年7月20日才入伏,算得上“晚伏”。
那么,今年的伏天会很热吗?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小暑到,有什么讲究和注意事项?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出梅,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结束。古人根据干支纪年法,形成了“芒种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的算法。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湿热担当”。在江南,它标志着梅雨季的落幕;在北方,它敲响了雨季的钟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
今年小暑在7月7日,而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在7月13日,因此今年的出梅时间是7月13日,而北方则很快迎来“七下八上”的主汛期。
二、30天“短三伏”:是凉快还是更猛?三伏天的长短,主要看中伏的“表现”。

初伏和末伏固定10天,中伏则可能“加班”20天。今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20日,中伏仅10天,因此三伏总长30天,堪称“十年一遇”。具体时间如下:
初伏: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
中伏:2025年7月30日~8月8日;
末伏:2025年8月9日~8月18日;
初伏、中伏、末伏各占10天。

但别急着庆幸——三伏天短,不代表热得温柔。气象专家指出,受“双重拉尼娜”等影响,三伏天期间,副热带高压可能更顽固,高温或更集中。
关于伏天的天气,老祖宗留下不少的民谚说法,比如:
* “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晒死牛”:今年7月20日入伏,属“晚伏”,按说该热得冒烟。
* “公伏凶,母伏爽”:入伏当天农历六月廿六(双数),属“母伏”,似乎又该凉快些。
* “闰六月,热死牛”:今年农历有两个六月,仿佛在暗示高温的“持久战”。
这些矛盾的农谚,也同样反映了气候的复杂性。它们提醒我们:农谚是经验,不是定律,三伏天的热,从来不是简单的归因问题。

从气象学看,三伏天的热源于两大“推手”:
1. 太阳辐射:夏季太阳直射角度大,入伏后,地表吸热大于散热,热量像“存钱”一样累积,越来越热。
2. 副热带高压:七八月的副高如“热盖”,笼罩我国多地,晴朗少云、风速小,阳光直射时间更长,导致气温不断攀升。
今年虽三伏短,但不代表炎热减退,且末伏(8月9-18日)立秋后逢“秋包伏”,其热浪或延续至8月下旬。

今年的小暑节气在公历的7月7日,过了小暑,便是出梅入伏,天气变得更加炎热。那么,炎热夏季,需要注意什么呢?
三、节气里的生活习俗与智慧1.晒伏
小暑后,天气炎热,江南地区有伏夏晒书的传统,人们将书籍、字画摊开晾晒,谓之“晒伏”。老人常说:“书晒透了,字才活。”这种对知识的敬畏,让“晒伏”超越实用,成为文化传承的仪式。

2.夜卧早起
《黄帝内经》言:“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古人说的“夜卧”,并不是指熬夜,而是“晚睡早起”,可以遵循夏季昼长夜短的规律,适当晚睡,月升后劳作。
在过去,一些地方的农人们有“夜耕”的习俗:傍晚后下田插秧,午夜回家,次日清晨再补觉。
老人常说:“白天太阳毒,秧苗易枯;夜晚凉快,水也活。”这种“反季节作息”,也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的顺应。

3.斗蟋蟀
在过去,小暑后,炎热夏季民间有斗蟋蟀的习俗。
《燕京岁时记》中有载:“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贵者可值数金……以其能战斗也。”
士人聚于庭院,携蟋蟀罐相斗,胜者获“蟋蟀将军”称号,败者需请客饮酒。在那个没有手机、网络的年代,这种“以虫会友”的方式,既是消磨夏日漫长的娱乐方式,也是维系社交的手段。

4.吃伏羊
小暑后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人体毛孔大开,经络气血流通旺盛。
民间认为,此时吃性温的羊肉,能借助自然阳气,通过排汗将体内潜伏的寒邪、湿气排出,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民间谚语说“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说的便是此意。此外,古代物质匮乏,炎热夏季吃羊,也被视为是一种补偿心理。

关于小暑与伏天,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习俗说法和讲究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