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丁汝昌,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北洋水师的提督,却是陆军出身;他在海战中杀身成仁,却被人讥笑为胆怯拒战;他是一位清军将领,却带有浓厚的绿林气质。这样极端的两种性格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这就是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丁汝昌是如何当上北洋水师提督一职?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下面请听日航君来为你分析。
一、从太平军到湘军丁汝昌本人的绿林气质,我们推测来自于他早年加入太平军的经历。
丁汝昌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在15岁时便父母双亡,为了养活自己,丁汝昌日夜劳动不停。在丁汝昌参与太平军的动机中,有两个民间故事,一个是丁汝昌许愿,若是扁担抛向空中落下后能站住,他就参军;一个是丁汝昌许愿,若是公鸡连叫六声他便参军。我们可以发现,丁汝昌的故事与朱元璋的故事居然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此故事为编造的嫌疑极大。
我们推测,丁汝昌本人参与太平军最大的原因是他自身的贫困以及想要出人头地的愿望驱使他去参军。根据《江表忠略》我们可以看到,丁汝昌在咸丰三年十二月加入太平军。
丁汝昌加入太平军后,英勇善战,得到了太平军统帅程学启的赏识,两人“倾怀效能,意气相得”,后程学启投靠曾国藩,丁汝昌也随之而去。由此,丁汝昌也成为了湘军的一员。

丁汝昌当年是太平军的一份子
二、在淮军的生活丁汝昌在湘军中主要负责统带战船,据李鸿章说:
该提督曾在长江水师中管带炮船,嗣随刘铭传统带铭军转战南北,功绩卓著,干局英伟,忠勇迈伦。虽然此时丁汝昌在管带战船,但是他本人并没有因此而获得高升,真正让他获得升迁的机会出现在了李鸿章的淮军之中。
随后,李鸿章组织淮军,借了湘军两个营作为基础,丁汝昌也随之到达淮军。在淮军之中,丁汝昌再次表现出了自己的英勇善战,
“汝昌佐学启于泗泾、新泾、四江口诸役,每战辄先登。合肥刘壮肃铭传领铭字营,同战四江口。”
丁汝昌再次展现了自身的英勇善战,并且不断高升,最终擢升为总兵加提督衔。
然而就在丁汝昌经过多年血战,位居高官之时,他却选择了急流勇退,赋闲回家,就这样,丁汝昌在家中渡过了自己宝贵的十年时间。
在淮军的经历让丁汝昌更加明白了该如何行军打仗,如何做官,在他英勇善战的同时,也给了他一份睿智与狡猾,而这十年的沉淀时间,让丁汝昌也得以去思考该如何做官,该如何行事,他身上似乎也随之多了几分官僚的气息,不再是那个莽撞的青年人了。

年轻的丁汝昌
三、新的生活:北洋提督此时的李鸿章正在经营北洋水师,新的北洋水师需要一位富有经验的提督。这位提督本应该是水师学堂出来的通晓水军作战的学生,然而李鸿章认为这些学生不堪重用,李鸿章认为
“(学生)资浅年轻,未经战事,尚未敢言信其能当一面。”
另外,李鸿章还有一个隐藏的选拔标准就是提督必须是自己的心腹。经过多方考虑,李鸿章选择了丁汝昌。
李鸿章选择丁汝昌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丁汝昌是淮军出身,是李鸿章的心腹;其实,丁汝昌有过作战经验,并且丁汝昌骁勇善战,晓畅军事;最后是因为丁汝昌有过水战的经历。综上而言,李鸿章选择了丁汝昌。
然而,李鸿章的判断却是有一定失误,丁汝昌善战,但是善的是陆战;丁汝昌有过水战经历,但是这种经历还停留在古代水战的模式,与近代海战完全不一样。李鸿章之后会因为自身的私心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其实李鸿章当时对于北洋提督的选拔还是非常苛刻的。他本人说:
“至兵船将才,甫经创办,尤为难得。陆军宿将强令巡海,固迁地弗能为良,即向带内江长龙舢板之楚将,不习海上风涛;向带红单艇船之粤将,又不习机器测量理法,均未便轻易相委。”
我们从李鸿章的话中可以看到,其实李鸿章本人对于选拔北洋水师提督是十分严格的,不要擅长内江作战的楚将,也不要擅长海战作战的粤将,可见李鸿章还是希望找到合适的水军将领,然而最终选择丁汝昌,这就是他本人的私心使然。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四、丁汝昌“海将”还是“陆将”?丁汝昌1884年开始北洋水师工作,而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才开始,也就是说中间有十年的事件给丁汝昌以进步和学习。如此,在甲午战争中的丁汝昌,还可以说他是对海军一窍不通的“陆将”吗?
首先来看,相对于学堂出来的水军学生,丁汝昌有经验、有威望,并且在担任北洋水师提督期间尽心尽力,亲力亲为。他本人对于北洋水师的日常管理、教育训练、舰船维修、后勤保障等都非常熟悉。
另外,丁汝昌本人虚心学习,多次执行海上任务,如押运战舰、外出训练等,丁汝昌身边还有优秀的外国顾问担任指导,使得丁汝昌本人对于海军知识还是颇有涉猎。自视极高的外国顾问琅威理如实评价丁汝昌说:
中国海军提督丁军门(汝昌),韬略娴熟,倘使诸将领均如军门,则军士可保无虑;即余藐躬自顾,亦愿执鞭以从也。
李鸿章评价丁汝昌说:
臣查该提督丁汝昌,干局英伟,英勇朴实,晓畅戎机,平日于兵船纪律尚能虚心考求。
另外,丁汝昌还有海外考察与学习的经历,他前往英德两国展开一系列活动,留意战船制造,跑到军港、船厂去进行考察,拜访船员,为北洋水师的建立下了很大功夫。
因此综上来说,丁汝昌还是有一定的海军素养的,他并非我们所想象中的完全不懂海军工作的“陆将”。

丁汝昌像
五、总结在甲午战前的丁汝昌,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一个军人形象,他英勇善战、晓畅军事、事必躬亲、勤于学习,远远胜过大清的许多将领。早先从底层军官干起的经历让他懂得体恤士兵的疾苦,因此被士兵所尊重,这也是他身上绿林气的最大来源。
李鸿章选择丁汝昌未必能说是错误的,但是一场甲午海战的失败便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可以说,当时的大清所缺乏的,并不是几个将才,而是缺乏一场整体的西化,仅仅变外而不变内,这种“中体西用”的西化是无法扭转大局的,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丁汝昌被迫与日本人大战一场,最终失败,留下骂名。从丁汝昌的经历看他本人并非是胆怯怕死的人,他的最终身死,令人感慨。

甲午海战纪念图
文:日航通鉴 图:网络与站内,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