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金庸最经典的作品是“射雕三部曲”,但也有人说,他在三部曲完结之后,于1963年至1966年间连载的《天龙八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巅峰之作,无论是文笔还是想象力,金庸的创作状态都在此作中达到了巅峰之境。
笔者最喜欢的一本金庸小说也是《天龙八部》,其世界观设定相较三部曲更为宏大,牵扯了更多的势力,甚至书中同时有三位主角登场,着实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不过即便是再经典的作品,也难免有些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比如扫地僧这个角色的出现,对于不同的读者而言,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说这个角色的出现太过于突兀,有人说这个角色的强大深入人心,是金庸的神来之笔。
(慕容复剧照)
不过关于这个角色,笔者纠结的不是他的出现是否合理,而是另一个角色与他的互动,那人即是慕容复。
为什么不慕容复不选择隐忍一时,拜他为师?若能偷师了扫地僧的武功,他要复兴大燕的梦想,不就更进一步了么?慕容复到底是怎么想的?
一、藏经阁大战
不可否认,当年第一次读《天龙八部》时,在少室山大战结束后,萧远山父子与慕容博父子及鸠摩智的组合齐聚藏经阁,笔者一度认为这会是五位绝顶高手之间的一场大混战。
然而扫地僧的出现却给读者泼了一瓢冷水,他是拦下了剑拔弩张的众人,一场大战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不过扫地僧的出手也确实堪称惊艳,要知道在此前的剧情中,“大轮明王”鸠摩智可以说是从无败绩,他是当世绝顶高手之一,可他此时向扫地僧发起偷袭,却没能伤到扫地僧分毫,甚至扫地僧都没有正眼看明王一眼。
(慕容复、萧峰剧照)
接着萧远山和慕容博也先后被扫地僧的“武学障”之说给忽悠瘸了,就这么被他打得陷入假死状态,继而被其点化。
看到父亲被“打死”时,萧峰和慕容复自然都是下意识地暴怒,可当他们的父亲死而复生之后,二人也该明白,扫地僧确实是一代高僧。
所以若你是慕容复,你会怎么做?
自然应该顺势而为,也拜这老僧为师。
二、慕容复的野心
之所以不提萧峰,是因为萧峰没有拜师的理由,扫地僧也说过,萧峰是个心系天下苍生的大侠,他也没什么可以传授给萧峰的。
而慕容复不同,至少从表面看,他是个野心勃勃之人,他的心机,比起他的父亲慕容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在后续的剧情中,他就参与了西夏驸马大选,为了让自己少一个竞争对手,他就把段誉推进枯井之中,若非段誉有主角光环加持,即便没被枯井活活困死,也难免死在同样跌落枯井的鸠摩智手中。
还有后来他联手段延庆一同绑架了段正淳一家,逼死了段正淳和他的一众情人。
可他大费周章,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复燕大计,最终只能沦为疯子,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当那大燕皇帝。
(慕容复、扫地僧剧照)
其实归根结底,他想到的复燕计划始终还是走的武林的路子,也就是不断的提升武艺。
那么问题来了,当初他在藏经阁大战时已经见识了扫地僧的神功,他也该知道,就连萧峰都打不过扫地僧,这世上怕是没有比扫地僧更厉害的人了,此时不拜扫地僧为师,更待何时?
金庸笔下不是没有这种假意拜师,只是为了偷师武功的情况的,比如丁春秋,又如成昆,慕容复作为一个阴谋家,怎么想不到这一层?
其实多半不是慕容复想不到,而是金庸不允许,因为他让慕容复变成疯子,而不是让他被萧峰或段誉打死,是有深意的。
因为留慕容复这个角色一命,是为了让另外一个角色的出现变得更加合理。
三、改名换姓的魔头
熟悉金庸小说的人就应该知道,固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以及《越女剑》都是相对独立的小说,但它们之间其实也是有关联的。
尤其是在新修版中,金庸打通了各部作品的世界观。
(杨过剧照)
比如《倚天屠龙记》中提到的这段设定:“丐帮神功‘降龙十八掌’,在北宋年间本为二十八掌,当时帮主萧峰武功盖世,却因契丹人身份遭驱除出帮,他去繁就简,将二十八掌减了十掌,成为降龙十八掌,由义弟灵鹫宫虚竹子代传,由此世代传承。到南宋末年,虽继位帮主耶律齐得岳父郭靖传授而学全,但此后丐帮历任帮主,因根柢较欠,最多也只学到十四掌为止。”
你看,别的不说,至少《天龙八部》与“射雕三部曲”是处于同一个世界观里的,如此一来,金庸留慕容复一命,又不让他拜师扫地僧,或许就另有深意了。
不卖关子,后来的慕容复可能会改名换姓,变成另一个高人。
那人即是“剑魔”独孤求败。
当杨过在神雕的带领下进入那神秘的剑冢时,一位隐士高人出现在读者面前,当然,严格来说只是那高人的坟冢出现在读者面前。
不过那剑魔的身份着实让人好奇,他说自己纵横江湖三十余载而未尝一败,显然,射雕时代乃至前射雕时代都是没有这么一号人物的。
(独孤求败剧照)
除非只有一种解释,这人是个妄人,他是幻想着自己有了一生不败的战绩,但同时他的剑法也确实不差。
也就是说,他虽强,却没有强到他吹嘘的“一生不败”的高度,所以这样一个狂人,还能是谁?多半是那发了疯的慕容复了。
后来的慕容复当上了大燕皇帝,便开始追求成为天下第一,继而练剑成魔,便以“剑魔”自居。
至于后来发生的一切,就如同原著小说中呈现的那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