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首寻而不遇的古诗,花落煎茶水,松生醒酒风,满满云水禅心

古诗词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学母题,叫做寻隐者不遇。其中最经典的代表,莫过于苦吟诗人贾岛所写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

古诗词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学母题,叫做寻隐者不遇。

其中最经典的代表,莫过于苦吟诗人贾岛所写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通过与童子的一问一答,仅仅用20字,就将自己寻而不遇的多种情绪转换巧妙传达出来。

从初始充满期待地问询,到得知结果后怅惘不已,最后转化为“云深不知处”的以景传情。

结尾的留白,读来浮想联翩。“云深”既是实写山间云雾缭绕的自然环境,又象征隐者闲云野鹤、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让人无限神往羡慕。

整首诗无一赘笔,松下、云深、采药,皆与隐者超尘脱俗的高人形象相契合。清代文人李锳就盛赞,“一句问,下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

表面上看,隐者是寻而未遇。可实际上,诗人已有了不期而遇的心境转换,只不过贾岛写得颇为含蓄。

而在有些诗人笔下,不只情绪有了变化,还在一路追寻而来的过程中找到了某些人生答案,或消解了烦忧,或顿悟了禅机,让人豁然开朗。

所以,看似是寻而不遇,实则是不遇而遇。

1

入门愁自散,不假见僧翁。

花落煎茶水,松生醒酒风。

拂床寻古画,拔刺看新丛。

别有游人见,多疑住此中。

—唐·姚合《寻僧不遇》

诗人姚合与贾岛并称“姚贾”,二人不只亲密友善,在诗歌创作上也旗鼓相当。

与贾岛将寻而不遇的情绪变化暗暗隐藏不同,姚合开门见山指出虽然未曾见到山僧受其点拨,但从进入寺院大门开始愁绪就自然消散。

这里静谧无尘,幽花落入煎茶的清水,徒增几分暗香。松林送来凉爽的山风,宛若驱散了醉意。

轻轻拂去床榻尘埃,寻找高僧收藏的古画。缓缓拔开荆棘,欣赏新长出的花丛。倘若游人路过看到,多半认为我也幽居在此处。

整首诗流露着宁静悠然,仿佛诗人就是这里的主人,做着与高僧每天都会做的事情,煎茶水,听松风,品古画,赏新丛。

“花落煎茶水,松生醒酒风”,最为韵味无穷。古人常言,听松风可浣尽十年尘胃。而煎茶,更是古代文人隐士常见的修行方式。

以花落对松生,以煎茶水对醒酒风,在动静结合的幽美自然景物里,传达禅趣诗意,更是印证了“入门愁自散”的净化功能,消解了尘世烦忧。

这种反客为主的拜访体验,必须是关系亲密无间才能宾至如归。或许,这也是主人所求,一如汪曾祺所写: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

2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姚合寻访的是一位高僧,五言长城刘长卿拜访的则是一位道人。

整首诗,重在突出一个“寻”字,描写一路上所看到的风景,将不遇而遇的心灵体验以云水禅心的方式自然流露出来。

这一路而来,总能看到苍苍青苔上留下的木屐足迹,想必就是道人平时就行走在这人迹罕至的山路中。

白云依偎缭绕在静谧的沙洲之上,芳草掩映环绕在闲闭的柴门面前。一场春雨过后,松林愈发浓翠。循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诗人来到了水流源头。

溪畔野花摇曳生姿,诗人默默独坐静观,内心一片澄净空明,其中禅意趣味妙不可言,一切尽在无言中。

整首诗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游走延展开来,淡逸幽静无处不在。先是通往寻友的道路,莓苔屐痕、白云静渚、春草闲门;接着寻而不遇,缘山而行。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颇有几分王维“行看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韵味,其实此时禅意就已经存在。

最后的“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不过是对此行不遇而遇的禅意总结。庄子曾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陶渊明也说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刻的刘长卿,内心既无寻而不见的怅惘,亦无败兴而归的失望,只有内心满满的宁静自在。

这其中的韵味禅意,亦如张孝祥所言,“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3

闭门池馆静,云访紫芝翁。

零落槿花雨,参差荷叶风。

夜棋全局在,春酒半壶空。

长啸倚西阁,悠悠名利中。

—唐·许浑《寻周炼师不遇留赠》

许浑想要寻访的隐士周炼师,被他誉为“紫芝翁。”

紫芝翁,也叫紫芝客。典故出自商山四皓,四人因避秦末战乱隐居商山。他们曾作《紫芝曲》,以“晔晔紫芝,可以疗饥”抒发高洁志向,紫芝客由此成为隐逸高士的代称。

想必这位周炼师也是许浑非常钦慕的世外高人,要到云山深处寻访相见。可惜柴门紧闭,不知去了哪里,只剩门前池水一片闲寂。

细雨飘然而至,打落了山中槿花。清风静静吹拂,荷叶随之卷合舒展,参差不齐。

昨夜留下的棋局依然完整地摆放在桌上,还有一壶春酒已经饮去了大半。

许浑独倚西阁,忍不住放声长啸,为何自己还要羁绊在滚滚红尘的名利世界中。

或许许浑本就为超脱世俗名利而来,想在周炼师那里解答困惑不安。可虽然寻而未见,但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棋一酒,让他更加羡慕淡泊自在的隐逸生活。

“零落槿花雨,参差荷叶风”,但从景致上来看,充满夏日风情。木槿花开,荷叶舒卷,在夏日极为常见。

可幻化成槿花雨、荷叶风,就隐藏着淡淡怅惘之情。因为木槿花本就朝开暮落,再来一场落雨,人生的凄美感瞬间涌出。

此时的许浑,寻友不遇本已是怅惘。再看到夜棋未收,春酒半壶,愈发想加入这隐逸生活,与好友一醉方休。如此由景入情,最后慨叹为何自己还要身处“悠悠名利中”,就自然而然。

虽然此行未见到隐逸高人,但许浑愈发看清了自己的内心,更加向往山中岁月。

其实不管是以上哪位诗人的寻而不遇,最终渴求的莫过于李商隐寻访孤僧后所写,“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人生一路寻寻觅觅,最终想获得的还是内心安宁。三千大千世界事,本就全在微尘中。那点爱恨悲欢,更比尘埃还渺小。

不管此生遇与不遇,愿我们都能见山见水见自己,得到此心安宁。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

蓝白社
蓝白社 3
2025-07-26 17:42
殷商时期,有白种人侵略中国,先秦文献将这股白人称为“鬼方”,《诗·大雅·荡》有云:“内奰(bì)于中国,覃及鬼方。鬼方人、雅利安人、就是斯拉夫人,它们一路杀到中国家门口,盘踞在陕西、河北一带长达上百年。学者王国维考证: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控制的范围比商朝还大。商朝人把它们称做:鬼方,这帮白人的文明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它们黄发白肤,身材高大,会铸造青铜器作为兵器,擅长驯化马匹用以作战。这帮鬼方人,给商朝带来过极大的压迫感,以至于商朝武丁王,不得不连年出兵讨伐鬼方人。
蓝白社
蓝白社 1
2025-09-08 05:30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十五日,佛教把这一天称为盂兰节、盂兰盆节、盂兰盆会,道教把这一天称为中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