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动力电池回收消息,近日,山西省太原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正式对外公示了《山西环擎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新能源锂电池的梯次利用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标志着这一绿色转型的重要一步即将落地实施。该项目总投资高达7600.96万元,选址于太原市清徐县清徐经济开发区内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区,旨在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废旧汽车动力电池的有效回收与再利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该项目将采取分阶段建设的策略。一期工程专注于对回收的废旧汽车进行预处理和拆解工作,设计拆解能力达到每年2万辆车的规模,为后续的资源化利用奠定坚实基础。而二期工程则进一步深入,针对新能源动力电池开展检测、重组及梯次利用等关键环节,预计测试封装能力可达8000模组/年,大幅提升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扩张,其保有量已攀升至全国汽车总量的10.27%,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更是高达69.23%。上半年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同比增长27.86%,创下历史新高,显示出市场对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的强烈需求。在此背景下,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现存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已达17.2万家,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山西也不例外,多地正加速布局退役电池处理产业链,积极探索从传统“煤焦路径”向现代“循环经济”转型的新路径。
技术是推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该项目采用三级分层利用策略,最大化挖掘电池价值。当电池实际容量降至标称容量的80%以下时,经过严格的测试与分容后,将被重组为梯次产品,广泛应用于低速三轮车、农业机械、路灯等领域;当容量进一步降低至40%以下时,则通过放电、粉碎、分选等工艺提取正负极材料粉末,并利用湿法回收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政策的有力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全球范围内,欧盟已于2023年出台《电池与废电池法》,对电池碳足迹和再生材料比例提出了严格要求;中国也紧随其后,发布了《健全动力电池回收体系行动方案》,强化全生命周期监管,确保生产、销售、拆解、利用等各个环节均可追溯。山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山西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山西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紧抓行业规范与监管不放松。以太原纯电出租车为例,政府通过订单引导和企业协同的模式,成功打造了“城市矿山”开发的典范案例,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展望未来,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成熟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发力。山西正积极构建“政企研”联动机制,鼓励企业在技术升级与成本控制上下功夫,同时政府不断完善相关规范与监管体系,科研机构则致力于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这种多方共治、协同发展的模式,正逐步塑造着山西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特色优势。
动力电池的“后半生”不仅关乎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更是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山西以绿色转型为契机,正稳步从“煤焦大省”向“循环经济高地”迈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随着该项目的顺利推进,相信山西乃至全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