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西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军李广有个外号叫“飞将军”。因为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的影响力很大,所以“飞将军”在后世一度成为名将的美称。鲜为人知的是,分析史料后发现,李广留名史册的外号“飞将军”其实是“注水猪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说说一家之言。

《史记》对“飞将军”由来的记载为: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後韩将军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广任右北平太守的时间为元朔二年(前127年)。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李广是在汉景帝时期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的,但这并不符合《史记》的记载。按照《史记》的记载,李广在元朔六年(前123年)被任命为后将军。那么李广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的时间应该就是他出任右北平太守的元朔二年(前127年)到元朔六年(前123年)。

根据史料的记载,元朔二年(前127年),被视为汉匈之战转折点的河南战役爆发,卫青率军一举夺回河套地区。元朔三年(前126年),匈奴因为军臣单于之死爆发内乱。元朔四年(前125年)到元朔六年(前123年),汉军与匈奴在代郡,定襄郡、上谷郡、高阙、定襄等地进行主力交战。

也就是说,在李广担任右北平太守的,汉军与匈奴的会战主要发生在双方交界的中段,李广所在的东段并不是主要战场。就算在司马迁相对美化李广的记载中,现在的人们依然找不到匈奴在元朔二年(前127年)到元朔六年(前123年)大举进攻右北平的记载,甚至小规模侵扰都没记载。

结合李广右北平任期内的汉匈战争形势,就会发现司马迁所谓的“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其实很有问题。匈奴人不是害怕李广而不进攻右北平,而是因为卫青作战而无法进攻右北平。李广就是在没有大战的几年右北平太守任期内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的,这个外号真正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