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人家这动作多简单,轻咳几下痰就出来了……”徐大伯半躺在床上,一边看着手机里的排痰“标准姿势”,一边模仿动作。他浅吸了一口气,随后连续轻咳了五六次,可气道里的黏痰却怎么也出不来。
大家猜猜,徐大伯排痰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患者尝试排痰却无济于事,其实是因为没有掌握精髓。”在《看呼吸》此前推出的直播节目“非药物排痰的方法和妙招”中,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物理治疗师王思远分享了正确的排痰技巧,帮大家“扫除”深部黏痰。
湿化气道减少排痰阻力,不同人群补水有讲究“我们的呼吸道内壁上覆着一层湿润的保护膜,既能黏附空气中的灰尘细菌,也有利于痰液保持适度湿润、方便咳出。一旦身体脱水,整个呼吸道的湿润度直接打折扣,致使痰液从原本的稀薄透明变得像稠粥一样黏腻。”
“这种脱水带来的影响,对两类人尤其不友好,一类是有慢阻肺病等呼吸慢病的患者,另一类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卧床者,他们经常口渴了却不敢说、不愿动。 实际上口渴就是我们身体轻度脱水的信号,要是一直忍着不补水,脱水会慢慢加重,原本能顺畅分泌的黏液越来越少,呼吸道里的痰液无法被稀释,就会牢牢黏附在气道壁上。”
“针对不同人群,补水也有讲究,对于年纪稍轻的患者,建议每天喝够2升水。可以把2升水分成8杯,每杯250毫升,早上醒来先喝一杯温白开水温润呼吸道,上午工作间隙喝两杯,午餐后半小时再喝一杯,下午、傍晚各补一杯,睡前1小时少喝一点避免起夜影响休息。而对于60岁以上或是70岁以上有基础病的患者,饮水量可以适当减到1.5升,同样也要注意少量多次。”
调整呼吸模式,汇聚和清扫深部痰液“通过调整呼吸将深部的痰液汇聚并清扫到气道出口,需要三种呼吸技术的配合。第一种是平静呼吸,也就是稳定、不急促地自然呼吸。大家想象一下,扫落叶时若把扫帚挥得太开、太用力,很快就容易疲劳,‘清扫’痰液也是如此。平静呼吸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在‘清扫’的间歇中得以休息和调整,为后续的发力做好准备。”
“另外两种技术,则是在真正‘发力清扫’时使用的。其一是深吸气后屏息,让空气充分进入分泌物后方的气道。如果某条通路被堵住了,气流就需要通过邻近的岔路绕行,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如果吸气和呼气都太快,气流就来不及‘绕后’。屏息这几秒,正是为了给气流创造时间,使其能够抵达分泌物后方的气道。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深吸一口气,屏住约3–5秒,然后缓慢而均匀地呼出,呼气的力度不必最大,只需像对着眼镜哈气那样轻柔而持续即可。”
“接下来是第二种发力技术,即用力呵气, 具体就是在深吸气后快速向外呵气,使气道受到震动,然后回到平静呼吸。”
“我们通常会将三种技术组合成一个循环,一个完整循环结束后,需要休息大约30秒到1分钟,等到呼吸平稳、感觉能够再次发力时,再开始下一个循环。如果痰液位置还比较深,仅仅‘扫’两三次可能还不够,通常需要连续进行3–5个循环,甚至8–10个循环,再尝试主动咳嗽。”王思远老师讲道。
“如果在‘清扫’过程中,痰液已经被推到大气道、靠近喉部的位置,那里分布的感受器会更加密集,可能会直接引发反射性咳嗽,痰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咳出。若是已经达到这个效果,就不必再刻意咳嗽了。”
反复呵气刺激气道产生咳嗽反射“要是按之前的方法做了10个左右的循环痰还是没咳出来,可以试试通过反复呵气诱发咳痰。呵气前要先把姿势摆对,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让身体重心往前倾,给腹肌发力留足空间,咳痰的力气才能用在刀刃上,让痰顺着气流轻松咳出来。摆好前倾姿势后,开始进行连续的用力呵气,刺激气道产生咳嗽反射,正常情况下,几次之后就会引发明显的咳嗽冲动。”
王思远老师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反复用力呵气非常消耗体力,并且属于一种‘呼气多、吸气少’的呼吸模式,时间稍长就可能影响血氧水平。因此,这种方法应在痰液已被多次的聚痰循环推送到大气道后,作为‘最后一推’来使用。”
“在具体操作上,每次呵气前需要先吸气,但不必像‘深吸气+屏息’那样吸得极满,以能产生较高气流速度为标准,吸气后以短促而强劲的方式向外呵气。通常连续做3–5次用力呵气即可,若仍未引发咳嗽,就先暂停一下,避免因过度换气导致头晕或是缺氧。”
“如果呵气直接诱发了咳嗽,就继续咳至痰液排出。若未能诱发,则应回到之前的呼吸循环中,再完成约10个循环后,重新尝试诱发咳嗽,整个过程需注意节奏,避免疲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