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三足鼎立”的全新格局下,欧美设置的贸易壁垒、中国市场的产能过剩以及中国成本红利的消退,如同一座座大山,压迫着贸易模式,使其难以契合新商业文明的生存法则,区域化、本土化生产成为逆全球化浪潮中的主流趋势,“不出海,则出局”不再是一句危言,而是企业必须直面的现实命题。

自新冠疫情以来,中国企业掀起了新一轮出海热潮。本轮出海并非简单的低端制造业外迁,而是为满足各国提升供应链韧性的需求,推行本土化供应策略。
截至2023年11月,A股企业中进行海外建厂的企业数量达到399家,较2018年末实现了翻倍增长。以中国“新三样”行业为例,锂电池与光伏产业等通过出海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规避贸易壁垒、掘金增量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锂电产业链规划海外投资超1554亿元,重点布局欧美地区,占海外总投资的42%;光伏产业链六家厂商2023年海外规划在建项目的总投资额超350亿元,主要为组件项目,集中在东南亚和美国等地;新能源车头部企业海外投资超913亿元,集中于东南亚以及南美等地。
然而,因盲目出海而折戟沉沙的企业也不在少数。目前大量中国企业出海仍面临困境,难以构建海外核心竞争优势,根源在于认知局限和路径依赖。企业对全球目标市场的市场、政治、文化、合规等要素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认知,且常依据其他企业经验或国内运作模式简单开展业务,而并非定制化规划出海路径。盲目出海的企业往往会遇到下述六大挑战。
1. 市场需求不足:
海外设厂需要确保本地或主要贸易地区有充足市场需求。例如摩拜、ofo激进出海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海外市场规模有限、监管严格、成本高利润低以及海外出行习惯差异等,本地缺乏足够发展空间。
2. 政策导向不利:
部分行业对本土企业实施较强的贸易保护,增加了中国企业在当地的竞争难度。加之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政策不确定性极高。如光伏企业钧达,原计划2024年3月在东南亚建设14GW的电池片工厂,因5月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开展双反调查,6月将设厂计划转向中东阿曼,建设10GW光伏电池厂。
3. 合作伙伴欠缺:
海外从商环境与国内差异显著,本地关系是诸多地区商业成功的关键。某知名国内企业收购欧洲历史建筑时,因缺乏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当地营商环境和资金需求了解不足,无法承担改造资金,最终低价转卖资产,净亏损2个亿。
4. 产业生态不全:
海外布局常面临产业链配套薄弱的问题,本地构建产业生态、纵向一体化布局的可行性受到挑战。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孚能科技在土耳其的电池工厂,就因当地供应链不完善而出现亏损。
5. 竞争优势不足:
受产业政策不确定性、本地人工与物流成本较高以及严格的ESG要求影响,海外设厂成本通常高于国内。同时,当地对出海品牌的认知度与国内差异较大。墨西哥“近岸外包”热潮使中企生产成本上升,如家具企业敏华控股墨西哥工厂人力成本比国内高30%。
6. 地域定制不足:
海内外在文化、营商环境、语言、时区等方面存在差异,给企业的精益化管理运营带来困难。海尔在欧洲推广大容量冰箱失败,福耀玻璃美国工厂因中美员工管理方式差异引发罢工,皆因定制化不足导致出海受阻。
面对诸多出海挑战,中国企业出海的关键在于解决“走出去”与“活得好”两大问题。“走出去” 要求企业科学制定出海战略,充分研判全球市场,选择合适的出海路径和进入策略,谋定而后动。同时,在本地建立稳固可靠的合作伙伴网络,充分获取本地化资源,深入了解当地政策与国情。此外,产业链上下游可抱团出海,构建完整的本地产业链生态。“活得好”则意味着企业要在当地建立核心竞争优势,通过精益化运营提升成本竞争力,借助品牌故事重构打造品牌影响力,组建本土化团队、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深入了解本地客户需求,构建数字化、可视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供应链高效运作。
企业可通过出海“七步法”,审慎思考是否以及如何构建“中国+N”的供应链格局。
注:内容来源于罗兰贝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