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谷歌CEO皮查伊的20年,藏着AI未来趋势与答案

旧金山 Moscone Center 的舞台——这个曾见证乔布斯发布多款革命性产品的空间,如今站着另一位改写科技轨迹的人

旧金山 Moscone Center 的舞台——这个曾见证乔布斯发布多款革命性产品的空间,如今站着另一位改写科技轨迹的人——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 )。

前不久,在Dreamforce峰会上,Salesforce CEO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与桑达尔·皮查伊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这场2025年的巅峰对谈,不仅揭开了谷歌的技术野心,更藏着科技行业未来十年的核心命题:如何让强大的技术,成为普惠世界的力量。

谷歌二十年:从浏览器之战到AI重构一切

2004年,皮查伊加入谷歌三周后,公司迎来IPO。彼时的他不会想到,二十年后自己会掌舵这家科技巨头,更不会想到,他将推动谷歌完成从“移动优先”到“AI优先”的关键转型。这段职业生涯,恰是谷歌从“搜索公司”成长为“AI巨头”的缩影。

初入谷歌:在质疑中打造Chrome

皮查伊在谷歌的第一个“硬仗”,是说服管理层做浏览器。2006年,当他和团队提出开发Chrome时,时任CEO埃里克·施密特直言:“你们疯了吗?你知道浏览器大战要付出什么?”——施密特亲历过网景与微软的浏览器之争,深知其中的风险。

但皮查伊坚持认为:随着Web 2.0的兴起,网络正从“内容页面”转向“应用平台”,而当时的浏览器无法支撑这一变革。他带着小团队秘密研发,最终用一个流畅、轻量的原型说服了施密特。2008年Chrome发布后,迅速打破浏览器市场格局,如今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

这场胜利让皮查伊明白:谷歌的创新,从来不是“跟风”,而是“提前看到用户的潜在需求”。

转向AI:2017年的关键决策与技术积淀

2015年成为谷歌CEO后,皮查伊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在2017年宣布“AI优先”战略——这比ChatGPT的诞生早了五年。“移动时代的红利见顶,而AI能让谷歌的使命再上一个台阶”,他在当时的内部信中写道。

这场转型不是偶然。皮查伊亲历了谷歌AI发展的四个关键节点:2010年与拉里·佩奇观看DARPA自动驾驶挑战赛,看到技术改变交通的可能;2012年见证Google Brain用神经网络识别猫,突破深度学习的瓶颈;2014年接触DeepMind团队,预见通用AI的潜力;2016年AlphaGo击败李世石,让世界看到AI的颠覆性。

也是在2017年,谷歌发表了那篇改变AI格局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Transformer架构的提出,为后来的生成式AI奠定了基础。

皮查伊当即推动技术落地:用BERT模型优化搜索,让用户的模糊提问也能得到精准答案;用MUM模型处理多模态信息,让Google Photos能识别图片中的场景与人物;甚至内部开发了聊天机器人LaMDA(后来因“工程师认为它有自我意识”引发热议)。这些积累,成为谷歌应对后来OpenAI挑战的“底气”。

AI竞争局:当ChatGPT来袭,谷歌的定力与反击

2022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外界惊呼“谷歌的AI霸权被挑战”。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皮查伊的反应出人意料:“我感到兴奋,因为属于AI的时代终于来了”。这场竞争,不仅是两家公司的较量,更是科技行业对“创新节奏”与“技术责任”的重新思考。

误解与真相:Transformer的先发优势

外界常认为“谷歌在生成式AI上落后”,但皮查伊在访谈中澄清:“早在2017年,我们就掌握了Transformer技术,并开始大规模应用”。事实确实如此——ChatGPT的核心技术,正是源于谷歌发表的Transformer架构;OpenAI的早期模型,也借鉴了谷歌的研究成果。

谷歌的“谨慎”,源于对“技术成熟度”的严苛要求。皮查伊解释:“谷歌的产品要面向数十亿用户,必须把风险降到最低。

当时LaMDA还有很多问题,比如会生成错误信息,我们不想让用户失望”。这种“不急于发布”的态度,与OpenAI“快速迭代、边用边改”的策略形成对比,但背后都是对用户负责的不同选择。

更关键的是,谷歌拥有“全栈AI能力”:从自研的TPU芯片(为AI计算量身打造),到Google Brain与DeepMind的研究团队(全球顶尖的AI科学家聚集地),再到覆盖搜索、地图、云服务的应用场景(能快速落地技术)。这种“基础设施+研究+应用”的闭环,是其他公司难以复制的。

应对:全栈布局与Gemini的破局

面对竞争,皮查伊的策略是“整合力量,加速迭代”。2023年,他将Google Brain与DeepMind合并,成立新的DeepMind部门,由德米斯·哈萨比斯(AlphaGo的主导者,后来获诺贝尔奖)掌舵,集中资源研发通用AI模型Gemini。

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发布的Gemini 1.0,在多模态任务上超越GPT-4;2025年推出的Gemini 2.5,将上下文窗口扩展到100万 tokens(能处理整本书的内容),支持实时视频分析与语音交互;而正在研发的Gemini 3.0,被皮查伊称为“将实现真正的智能代理能力”——能自主理解用户需求,完成复杂任务(比如帮企业分析数据、写报告,甚至设计产品原型)。

皮查伊并不回避“竞争带来的动力”:“有对手是好事,它让我们更专注,也更快地发现问题”。

但他更看重“长期价值”:“AI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最终的赢家,是那些能持续创新、同时守住伦理底线的公司”。

2035愿景:量子计算与数字超级智能的共生时代

当贝尼奥夫问“2035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时,皮查伊没有描绘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提到了两个具体的方向:量子计算与数字超级智能。在他看来,未来十年的科技革命,不是“技术替代人类”,而是“技术与人类协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Waymo的十年:无人驾驶的“安全执念”

皮查伊用Waymo的例子,诠释了谷歌“长期主义”的创新逻辑。“我们在无人驾驶上投入了十年,期间无数次有人质疑‘什么时候才能落地’,但我们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2025年,旧金山街头穿梭的500辆Waymo无人车,正是这份坚持的结果。

他分享了一个温暖的细节:“我带父亲坐Waymo,他坐在前排,看着车子自主转弯、避让行人,眼里满是不可思议。而我的孩子们却拿出手机,觉得这很平常”。这个对比恰恰说明:科技的终极目标,是让“不可思议”变成“习以为常”,最终服务于人的生活。

Waymo的意义远不止“无人驾驶”。它是谷歌“AI落地”的标杆——从感知环境的传感器,到决策路线的算法,再到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系统,背后是AI、硬件、软件的深度协同。这种“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未来将应用到物流、配送、甚至城市交通管理中。

量子计算:密码学的挑战与医疗的希望

皮查伊花了一天时间参观谷歌在圣巴巴拉的量子计算实验室,这个“投入超过十年”的项目,被他视为“2035年的关键技术”。“我们的首席科学家刚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团队计划几年内推出可商业化的量子计算机”,他语气中带着自信。

量子计算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一方面,它将破解现有的密码学体系,让当前的加密货币、银行安全系统面临风险(皮查伊提醒“未来三到五年,我们必须升级加密技术”);

另一方面,它能解决传统计算机无法处理的复杂问题——比如模拟细胞的分子结构,加速癌症药物的研发(谷歌已与耶鲁大学合作,用开源模型构建细胞模型,成功在实验室验证了新的治疗方案)。

“风险确实存在,但机遇更大”,皮查伊强调:“量子计算不是‘替代’传统计算,而是‘互补’。它能让我们在气候模拟、材料科学、医疗健康等领域取得突破,这是人类共同的福祉”。

数字超级智能:不是AGI,而是“协作伙伴”

当被问及“数字超级智能是否就是AGI(通用人工智能)”时,皮查伊给出了更务实的定义:“它不是能自我编程、取代人类的机器,而是能成为每个人的‘协作伙伴’——医生用它分析病历,老师用它设计教案,工程师用它优化方案”。

他反对“过度恐慌”:“十年前我们痴迷于图灵测试,现在早已超越,但人类依然在主导技术。我们总是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在他看来,未来的“数字超级智能”将具备三个特征:能理解多模态信息(文字、图片、语音、视频),能自主规划复杂任务,能根据用户反馈持续优化。“它会融入我们的生活,就像现在的手机一样自然,但能帮我们解决更难的问题”。

协同共生:谷歌与Salesforce如何定义企业AI的未来

这场对谈的核心,不仅是谷歌的未来,更是两家科技巨头的“协同”。从2004年谷歌借鉴Salesforce的“1%公益模型”(捐出1%的股权、利润、员工时间),到如今携手打造“智能代理企业”,贝尼奥夫与皮查伊的合作,预示着企业级AI的发展方向: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生态共赢”。

公益基因的共鸣:1%模型的传承

贝尼奥夫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的场景:“我演讲时提到Salesforce的‘1%模型’,他们课后过来对我说‘我们也要这么做’,后来就有了google.org”。这段往事,揭示了两家公司的共同价值观——科技不仅要创造商业价值,更要承担社会责任。

皮查伊对此深表认同:“谷歌的使命是‘普惠信息’,Salesforce的使命是‘以客户为中心’,本质上都是‘用技术做好事’。我们内部广泛使用Salesforce的工具,它帮我们更贴近客户需求;而谷歌的Gemini,能让Salesforce的产品更智能”。这种“价值观共鸣”,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智能代理企业:Gemini与Salesforce的化学反应

2025年Dreamforce的主题是“智能代理企业”(Agentic Enterprise),这正是谷歌与Salesforce合作的核心。“未来的企业,不需要员工花大量时间做重复工作——AI代理能自动处理数据录入、客户咨询、报表生成等任务,让人类专注于创意和决策”,贝尼奥夫解释道。

皮查伊补充:“Gemini将深度融入Salesforce的产品——比如在Sales Cloud中,AI能分析客户的历史互动,预测成交概率;在Service Cloud中,AI能自动回复客户的常见问题,甚至协助解决复杂的技术故障;在Marketing Cloud中,AI能根据用户画像定制营销内容”。

更关键的是“安全与治理”。企业级AI最担心的是数据泄露和合规问题,谷歌与Salesforce为此建立了专门的安全机制:Gemini不会存储企业的敏感数据,所有计算都在加密环境中进行;同时提供“可解释的AI”,让企业知道AI决策的依据,满足监管要求。“企业需要的不是‘最强大的AI’,而是‘最可靠、最安全的AI’”,皮查伊强调。

结语:从“等待电话”到“定义未来”,科技的温度从未改变

访谈的最后,皮查伊看着台下来自印度的观众,想起了自己在阿拉伯海边的童年。从“等待五年才拥有的转盘电话”,到“能自主行驶的Waymo”;从“每两三个月才能用一小时电脑”,到“能帮医生研发药物的AI”;从“印度南部的小镇青年”,到“掌舵谷歌的CEO”——桑达尔·皮查伊的二十年,恰是科技改变世界的缩影。

他在结尾说: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更强大”,而是“更普惠”。我们作为领导者的责任,是确保留给下一代的世界,比我们继承的更好。

未来十年,当量子计算破解复杂难题,当数字超级智能成为协作伙伴,当AI代理重塑企业效率时,我们或许会想起这个旧金山的下午——两位CEO在乔布斯曾站过的舞台上,谈论的不是“技术如何领先”,而是“技术如何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