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森是老罗斯柴尔德的三儿,1798年,他来到英国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开拓银行业务。内森有着极高的城府,行事从来不拖泥带水,没人可以参透他的内心世界。凭借着过人的金融天赋以及强硬的手腕,到1815年,他成为了英国银行业首屈一指的寡头。

内森的大哥阿姆斯洛负责法兰克福的银行业务,二哥所罗门刚刚不久前在维也纳成立了新的支行,四弟卡尔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了另一个银行,五弟詹姆斯在巴黎也有一个银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银行业务遍布整个欧洲。此时的五兄弟正密切地注视着1815年的欧洲战况,五只饿狼紧紧的盯着自己的猎物。
这场战斗关乎整个欧洲的命运走向,拿破仑如果赢了,他将继续主宰欧洲,如果是威灵顿赢了,那英国将主导欧陆均势。
早在战前,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他们有着极为庞大且复杂的秘密代理人网络,这些人被称为“孩子们”。
这些人分布于欧洲各个城市,他们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之间的交易中心、商业中心、银行、政府机构往来穿梭。这套完整的情报系统,比当时很多欧洲国家的军用情报系统还更加高效完善,快速的情报反馈,也就让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竞争之中处于绝对的领先。
罗斯柴尔德银行的马车奔驰在(欧洲各地的)公路上, 罗斯柴尔德银行的船穿梭于海峡之间,罗斯柴尔德银行的间谍们遍布(欧洲的)城市街道,,他们揣着大量现金、债券、信件和消息,他们最新 的独家消息在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中被迅速地传播着,但所有的消息都没有滑铁卢战役的结果更为宝贵。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之间的生死较量,更是许多投资者、赌徒的巨型赌场,输则倾家荡产,赢则财富自由,甚至可以主宰一方。
此时的内森,也正坐在家中,密切的关注着局势的变化。
正当拿破仑和威灵顿激战之时,罗斯柴尔德的“孩子们”也正在奔波着,他们负责把最新战况传送到离战场最近的罗斯柴尔德情报中转站。到了傍晚时分,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传递员,他亲眼目睹了拿破仑的溃败,于是他马上奔向布鲁塞尔,然后迅速转向奥斯坦德港。
到了深夜时分,他赶上了最后一班的罗斯柴尔德快船,这时的英吉利海峡风急浪高,迷雾重重,他管不了那么多了,经过一夜的行驶,于清晨到达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而内森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内森快速打开信封,浏览了战报标题,然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当内森来到股票交易所,里面的气氛马上凝固了,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的盯着内森那张毫无表情但又高深莫测的脸庞。此时他脸上的肌肉仿佛石雕一般没有任何的情绪浮动。过了一会,内森冲着交易员们递了一个深邃的眼色。
紧张的气氛瞬间炸开了,大家几乎在同一时间明白内森的意思,于是他们立马开始抛售自己手中的英国公债,数十万美元的公债突然如洪水一般涌向市场,有的人都还没有反应过来,公债的价格开始就已经崩盘。
内森依然毫无表情地坐在他的王座之上,经过几个小时的狂抛,公债的票面价值仅剩下5%。
此时毫无表情的内森,眼里突然发出了一股阴冷的杀气,他身边的交易员再次心领神会,突然扑向各自的交易台,开始疯狂的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公债。
股票交易所的其他人都懵了,他们不知道内森到底在搞什么鬼。直到6月21日晚11点,威灵顿的信使亨利·珀西到达了伦敦,他带来了最新的消息:拿破仑被彻底打败了,他损失了1/3的士兵,法国真的完蛋了。而这个情报内森一天前就已经知道了。当得到了这条消息之后所有人才幡然大悟,他们现在恨不得冲上去将内森碎尸万段,但是为时已晚。
内森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赚到了20倍回报的收益,甚至超过了拿破仑在过去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总和。拿破仑忙活了大半辈子,还没有内森一天赚的多。
内森不仅赚的盆满钵满,他还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从而主导了英国日后的公债发行,英格兰银行内也被其控制。公债代表的是未来政府税收的凭证,而内森掌握了公债的发行,也就是变向向全国公民征税。而英国政府的开支必须通过发行公债筹集,现在英国政府已经丢了货币发行权,只得向私人银行借款,而借款必须支付8%的利息。
内森手里攥着的英国公债的数量,意味着他已经可以操控公债的价格了,也就意味着他控制了英国的货币供应量,英国的经济命脉也就被紧紧地捏在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