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2日下午,黎巴嫩南部的宁静被爆炸声撕碎。以色列国防军在短短半小时内发动10次密集空袭,15枚导弹精准命中杰津地区多个村落,东部贝卡谷地也未能幸免,多栋建筑在火光中坍塌。这波“闪电突袭”的背后,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铁腕决策,而这场中东边境的冲突升级,早已超出地区范畴——中国的能源安全与中东战略布局,正面临新的严峻考验。

拆解事件核心,先看与中国无直接关联的“以色列算盘”。内塔尼亚胡的空袭绝非临时起意,而是多重算计的结果。一方面,他借口“打击真主党武器储存设施”,实则想通过军事压力迫使黎巴嫩政府解除真主党武装,巩固以军在黎南部5个据点的长期占领。另一方面,加沙停火协议签署后,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批评声渐起,内塔尼亚胡急需转移焦点,用“强硬姿态”挽救跌至32%的国内支持率。这种“借冲突稳权”的操作,连以色列前议员都直言“太嚣张”。

真正关乎中国的,是这场冲突背后的两大核心风险,必须高度警惕。首先是能源运输红线,中国从中东进口原油占比超50%,而黎巴嫩附近的东地中海航线,是中东原油运往东亚的重要通道之一。冲突升级已导致国际油价单日上涨2.8%,布伦特原油逼近90美元/桶,若以军进一步扩大打击范围,甚至波及霍尔木兹海峡支线,中国的原油进口成本将大幅增加,国内油价、物流成本都可能连锁上涨。
其次是中国在黎巴嫩的利益安全。中国是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的重要参与国,常年派遣维和人员参与扫雷、人道救援等任务,空袭导致的局势动荡,直接威胁维和人员的安全。更关键的是,中国与黎巴嫩的农业、基建合作正稳步推进,冲突升级已导致部分合作项目暂停,而贝卡谷地作为黎巴嫩重要的农业区,空袭对当地粮食生产的破坏,还可能影响中黎粮食贸易——2024年中国从黎巴嫩进口的橄榄油、水果等农产品总额已达12亿美元。
三方政要的博弈堪称“针尖对麦芒”,性格特点暴露无遗。内塔尼亚胡是典型的“狡猾强硬派”,他一边在议会宣称“尊重停火协议”,一边下令发动密集空袭,这种“言行不一”的操作早已是家常便饭。就在空袭前三天,他还拒绝了黎巴嫩总统奥恩的谈判请求,转头就用导弹表明态度,把“军事优先”的逻辑贯彻到底。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特意选择在加沙局势缓和期动手,显然是算准了国际社会难以分心干预。

黎巴嫩总统奥恩则陷入“被动求生”的困境。他此前多次呼吁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甚至公开表示“别无选择只能和以色列对话”,却换来更猛烈的空袭。空袭当天,奥恩在社交平台怒斥以军“违反国际人道法”,却拿不出有效的反制手段——黎巴嫩军队实力有限,真主党的强硬反击又可能引发全面战争,这种“想谈谈不成,想打打不起”的无奈,正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真实写照。
中美两国的表现对比,更凸显出中国立场的可贵。美国始终扮演“拱火者”角色,就在空袭前几天,美国突然取消与黎巴嫩军方的会晤,还公开批评黎巴嫩“无法解除真主党武装”。作为以色列的核心盟友,美国常年向以方提供军事援助,仅过去20年就给以色列输送了超300亿美元武器,这种“一边倒”的支持,正是内塔尼亚胡敢肆意动武的底气。
而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务实。中方早已明确谴责一切伤及无辜平民的行动,呼吁各方保持克制。事实上,中国不仅是联黎部队的重要贡献者,还持续向黎巴嫩提供人道援助,2024年已累计捐赠1.2亿元物资,用于支持当地民生重建。就在空袭发生当天,中国驻黎巴嫩大使还紧急与黎方沟通,呼吁通过外交途径化解危机,这种“不拱火、促和平”的态度,与美国形成鲜明反差。
事件的连锁反应已开始发酵。11月23日,黎巴嫩真主党发表声明,誓言“将对以色列的侵略作出坚决回应”,并向以北部边境发射了3枚火箭弹。与此同时,联合国秘书长大卫·米利班德发表声明,谴责以军空袭违反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呼吁立即停火。中方也迅速行动,宣布追加5000万元人道援助,重点支持受空袭影响的平民安置。
内塔尼亚胡想靠空袭“一劳永逸”,却可能把中东拖入更大规模的冲突。对中国而言,这场冲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能源安全与海外利益受威胁,机遇则在于中国的中立斡旋立场,正赢得更多中东国家的信任。但风险仍未消除,若冲突持续升级,会不会波及更多能源航线?中国的维和人员与合作项目该如何保障安全?
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内塔尼亚胡的强硬空袭能达到目的吗?面对中东局势动荡,中国该如何更好地守护能源安全与海外利益?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