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遭遇背叛的废墟上,我们常常被告知两条路:愤然离开,或慷慨原谅。
可原谅二字,落在受害者肩上,往往成了最无力的回应。
它没有快意恩仇的酣畅,也无因果报应的痛快,只留下一道被轻易掩盖的伤痕,将深刻的情感创伤轻描淡写地粉饰。
大量的咨询案例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相。
如果说,应对出轨者的回归是面对外部背叛的抵抗,那么被背叛者内心的自我战争,才是更深且更隐秘的伤口。
我们无法释怀,很多时候不只因为恨对方,更因为我们无法面对那个变得陌生的自己。
我们愤怒于自己的妥协,时刻怀疑是否连自己都默许了这场背叛。
于是,那个曾经边界清晰的自我,在原谅之后变得日益模糊。
我们不认识镜中人,这个时候必然会痛苦甚至心生鄙夷,怎么会容许自己走到这一步?
在这样的内心叙事里,原谅对方,仿佛成了对过去那个完整而骄傲的自己的二次背叛。
但这里存在一个致命的认知陷阱。

在很多背叛发生以后,我们会将“原谅”与“自我价值的沦丧”错误地划上等号。
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在《禁止的知觉》中犀利地指出:
一个人最大的悲剧,不在于他感受到了痛苦,而在于他为了获得爱,而被迫否认自己的痛苦。
当我们为了原谅而原谅时,很容易为关系的表面和平,为了扮演一个大度角色,而压抑真实的愤怒、悲伤与怀疑,否定自己受伤的正当性。
这无异于为了一个外在的正确,亲手谋杀了内心真实的感受。
但其实,创伤的解决不在于忘记,而在于以一种更新的方式,拥有你所有的经历。
真正的疗愈,是允许自己带着所有复杂的感受继续生活,无论是被轻视的爱,还是被击碎的信任,甚至于那些汹涌的愤怒,都可以重新融入一个更强大、更复杂的自我。
因此,原谅伴侣,并非是对自己的背叛。
而此刻的无法释怀,也不是急需处理的问题。恰恰相反,它是内心那个不想背叛自己的真实部分,在发出最顽强的抵抗。
让你正视承认自己的痛苦,而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形式,再次将其压抑。
原谅他人,可以是一种选择;
但忠于自己的伤痛,是一种必须。
01无法释怀的根源:关系位置和自我叙事的崩塌在开始这个话题以前,发现很多分析会习惯性地将无法释怀问题归结于主体性问题,那今天我们重新来分析,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我。
对,自我的认识方式是因人而异的,并不只是全部相信自己的判断,或着全心爱自己就是自我强大的表现。
真正的自我强大,在于能否识别并统合自我中相互矛盾的部分。

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洞见,自我从来不是单一、稳定的实体,你会发现,自我是一个似乎很难确定或笼统总结的状态。
自我,分为关系性自我,以及观察性自我。
很多人误以为自己的原谅就是一种妥协,或者过分夸大了出轨者的背叛创伤,其实无法释怀,是从现实以及情感两个维度的作用,只是“关系性自我”发生了偏断。
01现实当中共同关系的瓦解,“关系性自我”的崩塌很多人不愿直面,每个人都并非一个自给自足的孤岛,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重要他人的反馈而确立的。
那个你所以为的自己,那个被爱着的、值得信赖的、生活在稳定日常中的自己并非凭空产生,也并非仅由一个人独立构建。
在婚姻当中,关系自我是通过自己与伴侣的双向关系来理解自我的方式,它是在与伴侣经年累月的对视、对话、触碰和共同经历中,被一点点确认反射和塑造出来的。
当背叛发生时,你忽然发现原来共同生活过的点滴都是假的。
你不仅失去了一个伴侣,那些共同构建的记忆被重新诠释,他晚归的加班接口,他心不在焉的疲惫,都被赋予了令人窒息的含义。
正因如此,许多无法释怀的被出轨者会在共同关系损伤时一下子怅然若失。
更重要的是,在婚姻生活中,我们的记忆是与出轨者的关系亲密度相挂钩的。
这时,你会发现自己变成了自己故事里的陌生人。
变成了可以被随意替代的人,变成了生活在一个精心维持的谎言里的人。
过去感受到的幸福,被重新定义为愚蠢的轻信;过去的付出,被扭曲为一厢情愿。

更隐秘的创伤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依靠一个内在的连贯的“自我叙事”而活着,“我是一个被珍视的人”“我拥有一段美好的婚姻”。
背叛用最残酷的方式,撕碎了这份你赖以理解的过去。
换句话说,这也就意味着很多被出轨者出现无法释怀的情绪,往往是跟出轨者的关系陷入僵局的时期,这是关系性自我,同时更加难以自我发展陷入负面循环。
那个反复咀嚼痛苦,无法前进的你,并非软弱,而是整个心理世界正在经历必要的重组。
清醒地意识到,你面对的,从来不是如何回到过去,而是是否要以全新的规则,与同一个人,建立一段截然不同的新关系。
他的出轨,根源在于他自身的空洞、逃避与道德选择的失败,这是他的课题,反映的是他的人格与状态,只要在这个婚姻当中审视自我状态,那么得到的也只能是被对方染色的“关系性自我”。
你必须承认,这部分一定会因为创伤而感到痛苦受挫,会无法彻底抽离,更会翻来覆去内耗不已,这并不说明你的软弱,只是婚姻关系异化从而让你的抉择变得艰难。
02修复情感层面自我叙事的断裂。当一个赖以生存的关系破裂,随之而来的则是对自我更加深刻的怀疑,这就是自我叙述的破裂。
背叛之所以具有毁灭性,正是因为它强行改写了你最珍视的婚姻,让你在自已的人生故事中突然迷失方向。
这种看似病态的无法释怀,实际上是你内在的自我保护机制在发出警报:
旧的故事已死,新的叙事尚待建立。
修复的起点,在于承认这份婚姻破碎的必然性。
重大挫折如同突然给你按下一个暂停键,当人生突然失去连贯性,那么本来稳定的方向一定会受到巨大侵扰,允许自己停留在不知道怎么生活的状态中,没有方向,就先停下。
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无论你是否选择原谅,是否能够正确处理出轨创伤,是否能够力挽狂澜重新建设婚姻,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这些发展的结果。
倘若你认为,开头已烂那么未来发生什么都是徒劳,那么就先从当下体会每个瞬间的快乐,不需要将视线全部放在完整的家庭,而是你的活动,你的每个行动,每个缓解自己的举动。
倘若你认为,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那么就不要刻意关心短暂的关系变化,允许婚姻自我调节,遵循自己的节奏,关注宏观的变化。
而不是,出轨者已经烂了,出轨者未来绝对不会再安心过日子。
这是每个人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出轨者的生活决定着你的生活,这个顺序要分清楚。

改变一个事件的发展走向,而不是让事件的创伤影响自己的所有选择,这是叙事治疗当中最有力的部分。
我们总被灌输这样的观念,自我是坚固而独立的,然而真相远比这更复杂,我们的自我意识本质上是一种共同创作的状态。
必须承认失去,承认未来的未知,才能得到新的收获。
将人与问题分离,你不是一个被背叛折磨的人,只是一个正在经历背叛事件的人。
出轨是一个问题,而伴侣和出轨者都是人,出轨影响的只会是新的事件,而无法决定两个人的婚姻和人生从此如何黑暗。
真正的释怀,是你能够不再将背叛看作最重要的章节,也不再定义整个婚姻的基调,而只是众多转折点中的一个。
背叛只是改变了婚姻故事的走向,却没有改变自己。
02无法释怀的解决:重建“观察性自我”背叛发生后,你意识到对于创伤的无法适从,而真正的出路,在于启动你那从未被背叛触及的“观察性自我”。
而你真正的价值,是“观察性自我”,它让你明白:对于背叛,那些想法和感受只是你经历婚姻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你本身的全部。
这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受环境、婚姻、他人评价的任何影响,也不被任何个体的错误行为所定义或玷污。
如果关系能摧毁我们,它也必能重建我们。
你无法控制如何再重新参与过去的关系,但你绝对掌控着你将如何构建未来的可能。
观察性自我,需要一个被精神分析借鉴的“负性能力”,即一个人能够在不确定性、迷惘与怀疑之中,而不急躁地去追寻事实与理由。
无法释怀的强迫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对“确定性”的疯狂渴望,试图通过逻辑分析来解决情感创伤,但这注定是徒劳的,因为情感的伤口不能用逻辑缝合。
只有陷入难以掌控,才会重新感知到自己的难以释怀。
它可能是极度的愤怒、精于算计的怀疑、冰冷的理智,甚至是摧毁一切的冲动。
可能是你拼命想压抑这个阴影,认为它不善良,认为它不像自己,但这正是你无法释怀的深层原因:
你在进行激烈的内在战争。
这时候才是“观察性自我”出现的最好时机,从婚姻当中抽离出来分析自己的最佳机会,你才能够真正知晓,到底在意什么,到底仇恨什么,到底在为什么而愤怒和反抗。
不用再试图消灭这些阴影,而是从观察的角度去整合,去剖析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复杂的痛苦情绪,你觉得是艰难,但其实是在保护,请承认情绪的力量。

真正的出路,在于培养一种独特的双重能力,以观察性自我温柔地见证,以那又怎样的态度坦然接纳。
是,出轨的背后就是仇恨,原谅的反面就是不甘,但那又怎么样?
我们不必喜欢这些感受,但我们可以为它们腾出空间,与之共处。不是对出轨方的报复,只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许可,允许自己拥有全部的情感,包括那些不够高尚的部分。
多疑,是在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再受骗。
愤怒,是在捍卫自己被践踏的尊严与边界。
算计,是在为争取生存所必需的现实利益。
是的,背叛以后自己就是变得更加沉默、内敛、冰冷,内心不再天真,甚至开始冷酷,但是那有如何?
你寻找的,不是你该成为的。你放不下的,正是你需要超越的。
完成这场整合后的你,将不再是背叛前的那个自己,也不必强求回到过去。
这也是观察性自我的最大不同,在于让你重新接纳并认可自己的陌生层面,你会拥有更复杂、更真实的心理状态,能够同时容纳柔软与坚硬,天真与清醒,信任与边界。
这个完整的、亦正亦邪的、更具生命力的新自我,将拥有前所未有的力量去面对现实。
这种对复杂性的容纳能力,知道哪些外界的评判和内心的苛责是值得忽视的,正是心理成熟的标志。
真正的释怀,是你终于能够平静地讲述出轨,而重点不再是他和他的背叛,而是你和你自己的觉醒与重建。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