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十月初四定冷暖”,今日十月初四,今年冬天雨雪多吗?答案来了

“十月初四定冷暖”,今日十月初四,今年冬天雨雪多吗?答案来了今天是2025年农历十月初四,民间素有“十月初四定冷暖”
“十月初四定冷暖”,今日十月初四,今年冬天雨雪多吗?答案来了



今天是2025年农历十月初四,民间素有“十月初四定冷暖”的说法,认为这一天的天气状况能够预示整个冬季的气候走势。那么,今年冬天究竟是冷冬还是暖冬?雨雪会不会偏多?让我们结合气象预测和农谚俗语,一探究竟。

**一、气象部门最新预测:今冬或将迎来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发布的冬季气候预测,受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持续影响,2025-2026年冬季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的特征。具体来看:

1. **温度趋势**:12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但2026年1月至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增强,中东部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过程,尤其是华北、东北等地气温较常年偏低1~2℃。

2. **降水分布**:冬季降水呈现“北多南少”格局,东北、华北、黄淮及西北地区东部降水较常年偏多2~5成,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则偏少。这意味着北方可能出现较频繁的雨雪天气,而南方需防范气象干旱。

**二、农谚中的智慧:十月初四天气的预示意义**

民间关于十月初四的农谚丰富多样,且具有地域差异性:

- **北方版本**:“十月初四阴,柴炭贵如金”暗示若当日阴雨,预示寒冬将至;“十月初四晴,皮袄挂前庭”则指晴天预示暖冬。

- **南方版本**:“十月初四雨淋淋,冬雪压断树枝”认为雨天与多雪相关;“十月初四见霜,来年谷满仓”则将早霜与丰年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气象科学认为,单日天气与整个季节气候的关联性有限,但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的规律,仍为研究气候变迁提供文化参照。今年十月初四(2025年11月22日),全国大部地区以晴到多云为主,仅西南地区有小雨,按农谚推测可能预示前冬偏暖,但与气象预测的“后冬转冷”并不矛盾。

**三、厄尔尼诺与北极震荡:影响今冬气候的两大关键因素**

1. **厄尔尼诺的“暖效应”**:当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高0.8℃,形成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历史数据显示,此类背景下我国冬季易出现“南旱北涝”,2008年南方雪灾、2016年霸王级寒潮均发生在厄尔尼诺年。

2. **北极震荡的“开关作用”**:若北极震荡转为负相位,极地冷空气将大举南下,引发我国中东部剧烈降温。2018年1月的“北极涡旋南下”就曾导致全国多地刷新低温纪录。

专家指出,今年冬季这两种因素的博弈将决定具体天气表现:厄尔尼诺可能削弱冷空气强度,但若北极震荡负相位与冷空气活动周期叠加,仍可能造成突发性强降温。

**四、区域气候差异:你的家乡会多雪吗?**

- **东北地区**:预计降雪量偏多,黑龙江、吉林等地需防范“白灾”对畜牧业的影响。哈尔滨、长春等城市可能再现“冰城”景观。

- **华北平原**:京津冀及山西、山东等地可能出现5~8次明显降雪过程,需关注道路交通和电网运行压力。

- **长江流域**:湖北、安徽、江苏等地或遭遇雨雪转换天气,类似2018年初的冻雨风险仍需警惕。

- **华南地区**:除粤北山区外,大部降雪概率较低,但需防范阶段性低温对热带作物的危害。

**五、应对建议:从个人防护到公共管理**

1. **家庭准备**:北方居民应检查取暖设备,提前储备防寒物资;南方家庭需备好除湿设备,防范“湿冷”侵袭。

2. **农业生产**:冬小麦区可适时增施暖性肥,果树主产区需做好树干涂白、培土防冻。

3. **城市管理**:建议市政部门完善扫雪除冰预案,交通枢纽应建立多部门联动响应机制。

4. **健康提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气温骤变,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应对温差。

**结语**

综合来看,今年冬季我国气候将呈现“冷暖震荡、雨雪不均”的特点。虽然十月初四的晴好天气可能预示前冬偏暖,但后冬的冷空气活动不容忽视。建议公众既关注长期预测,也留意短期天气预报,科学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季天气的“极端化”特征愈发明显,这也提醒我们需要建立更具弹性的气候适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