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脑梗这一病症愈发高发,不少人觉得是熬夜在“作祟”。
但医生指出,脑梗增多与熬夜关联不大,背后另有真凶。生活中,有三件事若做得过多,会大大增加脑梗风险。
一、脑梗越来越多?多半是这3件事做多了说起脑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是老年病离我远着呢”。然而现实却是,这被视作老年人专属的病症,正悄然向年轻群体逼近。《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脑卒中患者多达1242万。平均每28秒,就有一人因该病离世,可见其发病正呈现出愈发年轻化的态势。

脑梗医学上称为缺血性脑卒中,简单来说就是脑部的血管被堵住了,脑细胞失去了血液供应,无法获得血液中的糖和氧气,从而产生暂时性甚至永久性的损伤。
这种损伤轻则导致行为改变或障碍,理解能力丧失,重则让人无法表达甚至死亡。脑梗越来越多,多半是这三件事做多了。

第一件事:不重视慢性病管理
说到脑梗的诱因,慢性疾病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三大“慢性杀手”就像三个无形的“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脑梗。高血压堪称脑梗最为关键的危险因素之一。
它如同潜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悄无声息地威胁着脑血管健康,极大增加了脑梗发生的几率。
当血压持续升高时,血管壁会受到更大的压力,久而久之,血管壁就会受损,变得粗糙不平,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倘若脱落,便极有可能随血液流至脑部,致使血管堵塞,进而诱发脑梗。其后果严重,切不可小觑。

很多中年人对高血压并不重视。
他们心存侥幸,认为“高血压而已,不足为惧,不过是区区小恙,吃些降压药便可万事大吉”。但问题是,很多人连自己有没有高血压都不知道,更别提按时服药、控制血压了。
高血脂堪称脑梗的一大重要诱因。当血液内胆固醇与甘油三酯的含量处于过高水平,血液便会趋于黏稠,其流动速度亦会随之减缓,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转。
当血液黏稠度攀升,血栓形成的风险亦会显著上升。血液黏稠度的增加宛如为血栓的形成搭建了温床,使得其出现的可能性大幅提高。

这些血栓倘若堵塞脑部血管,便极易引发脑梗。一旦脑梗发作,不仅危及健康,严重时甚至会威胁生命,需格外警惕。高血脂的形成,常与不良饮食习惯休戚相关。
高血糖会致使血液黏稠度上升,这种变化如同为血栓形成搭建了温床,极大地促进了血栓的生成,给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只要血糖控制得差不多就行了”,但实际上,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是长期的、隐匿的。

倘若未能严格管控血糖,脑梗的发病风险便会显著攀升。
故而,积极调控血糖水平,对于预防脑梗等严重疾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此外,糖尿病患者常并发高血压与高血脂。这三种慢性疾病相互“狼狈为奸”,形成一股合力,致使脑梗发生的风险显著攀升。

第二件是:不良的生活方式
除了慢性疾病,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诱发脑梗的重要因素。
抽烟与酗酒对血管的损害不言而喻。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及酒精的刺激,会严重影响血管健康,引发诸多血管问题,为身体健康埋下隐患,还会干扰肝脏正常代谢功能,致使血脂水平上升,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很多人觉得“偶尔抽根烟、喝杯酒没啥大不了的”,但长期下来,这些不良习惯就会对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增加脑梗的风险。
高油盐饮食也是脑梗的“帮凶”。
长期摄入过多的油脂和盐分,会导致血脂升高,血压升高,同时还会增加肥胖的风险。
肥胖之于健康,犹如阴影笼罩。须知,其乃是脑梗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在追求健康之途,对肥胖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需多加留意防范。

身体活动的匮乏,亦是诱发脑梗的关键因素。日常若鲜少运动,身体机能运转不畅,血管健康易受影响,进而大大增加脑梗发病几率。
第三件事:轻视压力释放
除慢性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外,长期置身于高压状态亦为诱发脑梗的关键因素。
人们需关注自身身心状态,警惕潜在健康风险。
焦虑、抑郁、沮丧等精神压力,或会削弱机体免疫力,加剧炎症反应,从而增加脑梗发作的潜在风险。此类隐患不容小觑,我们需予以足够警惕。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状态。
这些负面情绪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此同时,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对睡眠质量造成不良影响。而睡眠不佳又会形成恶性循环,使血管遭受的损害进一步加剧。

了解了脑梗的诱因,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实际上,预防脑梗并非难事。其关键在于,一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生活张弛有度,另一方面定期进行体检,为健康保驾护航,如此方能有效防范脑梗。如果你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一定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指标,将血压、血脂和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戒烟限酒、秉持低盐低油的饮食习惯、适度运动并维持健康体重,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习惯,实则在预防脑梗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定期体检,特别是针对心血管的专项检查尤为重要。

学会释放生活中的压力,始终秉持积极乐观之态,不仅能让身心愉悦,于预防脑梗而言,亦大有裨益。如此,方可护佑脑血管健康。
我们除了要知道导致脑梗发生的一些因素,了解脑梗的预防方法,还要知道脑梗发生时如何快速自救或者急救,提高疾病发作治愈率。
二、急性脑梗发作时,应该如何急救或自救?最主要的是快速识别脑梗症状,脑梗发作前,身体往往会发出一些“求救信号”,这时候能快速识别,就能为后续急救争取宝贵时间。
最为常见的症状,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口齿不清。这种状况好似语言的列车突然脱轨,令人猝不及防,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比如原本说话利索的人,突然说话含糊不清,像嘴里含了东西,或者想说的话表达不出来,别人也听不懂。

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比如拿东西时突然掉地上,走路时一条腿使不上劲,甚至直接摔倒。另外,有些人会突然感觉一侧面部麻木,照镜子时发现嘴角歪斜,眼睛闭不上。还有可能出现看东西模糊,眼前突然发黑,或者看东西有重影的情况。
识别出脑梗症状后,第一件事就是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打电话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清晰准确地告诉接线员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病历书写时,应当清晰阐述患者的年龄与性别,例如明确表述为“患者55岁,男性”。然后描述症状,像“患者突然口齿不清,右侧肢体无力,走不了路”。

需向相关方告知患者所在的具体位置,尽可能精确至门牌号,比如“XX市XX区XX街道XX小区X号楼X单元X室”,以便信息准确无误。另外,一定要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并且保持电话畅通,方便急救人员随时联系。
在翘首以盼急救车降临之际,切不可擅自挪动患者。因为不当移动可能会加重患者的伤情,务必耐心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前来处理。因为脑梗患者可能存在平衡障碍,随意移动可能会加重病情,比如导致摔倒造成二次伤害。
曾经有位患者,家属发现他发病后,着急把他抱到楼下等车,结果在移动过程中患者呕吐,呕吐物堵塞了呼吸道,差点酿成大祸。

急救人员到来前,咱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现场急救措施,帮助患者保持生命体征稳定。
协助患者维持精准且适宜的体位,促使其身体处于正确状态,这不仅有助于治疗进程的推进,更能为患者的康复营造良好的身体条件。
把患者平放在地上或者床上,头部稍微抬高15-30度,这样可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若患者出现呕吐症状,需及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如此操作,可有效避免呕吐物误吸进气管,进而防止窒息情况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若家中备有吸氧设备,可为患者进行吸氧操作。此举能够有效改善脑部缺氧状况,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一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适。但如果没有,也不要强行给患者喂水或者喂药。因为脑梗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困难,喂水喂药容易呛到,引发吸入性肺炎。
在进行急救的过程中,有很多注意事项和常见误区需要大家了解。需密切观察患者状况,时刻留意其意识状态是否清晰,仔细监测呼吸的频率与节律,精准感知脉搏的跳动,确保能及时掌握患者身体的细微变化。一旦察觉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骤停或脉搏消失等状况,务必即刻开展心肺复苏,为患者争取宝贵的生命时间。

准确记录患者发病的时间,这对后续医生判断病情和选择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有些家属在患者发病时,会自行给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但脑梗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如果是出血性脑梗,服用阿司匹林会加重出血,导致病情恶化。
所以,千万不要在没有明确病情的情况下给患者服药。

脑梗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这些急救和自救方法,在关键时刻就能冷静应对,为自己或身边人的生命健康争取更多机会。希望大家都能把这些知识牢记在心,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文献参考:
[1]孙亚蒙,陈莺,林岩,等. 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
[2]中协会指南 [J]. 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4, 11 (02): 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