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聊聊山灵EC Zero“青春版”便携旗舰CD机

山灵的EC Zero T可以说是目前新时代的便携CD机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结合了R2R与电子管的硬件结构,双重模拟味

山灵的EC Zero T可以说是目前新时代的便携CD机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结合了R2R与电子管的硬件结构,双重模拟味的加持下还有非常精湛的工业设计和创新式的仓盖一体式的碟镇结构,不仅有着台机级别的输出能力、音色细腻度也完全可以兼容一些吃控制力的耳塞设备。而EC Zero则是一款在配置上更现代、同时价格也进一步下探了的设备,保持了与Zero T一致的设计语言和并不落档次的做工水准,目前2K左右的价格,对于预算够不着Zero T的用户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平替设备,同期还推出了独立的外置碟镇套装来增加声音的可玩性。

开箱的部分就不细说了,能看到EC Zero的外形与Zero T基本一致,CNC铝的工艺与配置接口上没有任何的缩水,正面部分还是非常简洁的两个耳机口与滑动式的电位器,背面保留了两组Lo口、一组SPDIF和两个独立的USB口分别用于USB DAC与充电,但是使用了一个更加年轻鲜亮的配色,与Zero T哪个更好看见仁见智,能确认的是做工品质和拓展性上没有随着价位的下探而进行减配。

EC Zero的核心硬件部分从“昆仑架构”改为了AKM的4493S DAC与基于SGM8262-2的双运放架构,能够做到32欧负载下836mW的输出功率,依然是有着不俗的推力储备,同时4493S这颗DAC本身也比较容易调教出细腻柔顺的音色,当年山灵作为全网首发AKM 4493这颗次旗舰级DAC的厂商,对它的理解和运用自然有着自己的心得。SGM8262-2是一个带载能力非常优秀的大功率运放,它的线性电流指标表现出色,在±5V电源下,平衡输出状态,两颗运放可向32Ω负载提供200mA×2的峰值电流*,同时保持-55dBc的无杂散动态范围(SFDR)。

之前在写Zero T的时候,我曾经盛赞过它的碟镇设计,随着仓盖盖上的时候,碟镇也完成了合体。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的便携CD机都是缓存式读取,而非纯机械的结构,碟镇设计是不是没有意义?其实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个内置的避震结构,其原理和台式设备底部的底座、避震版、乃至是YBA喜欢在内部PCB之间垫的木块,都是属于有意义的避震处理——山灵全新推出的外置碟镇配件,更是打破了关于碟镇是否有效的猜疑,这里我们下文细说。

先聊聊EC Zero的声音。首先从底子的大方向来说,不论是Zero还是Zero T,都不是典型的暖厚糊HuFi风格,即便是R2R+电子管开启后的Zero T,都具备干净清透的底子、结像也是线条分明的路数,这个特性在EC Zero上还会进一步加强,它的结像没有Zero T的肉感,而是棱角更强、会显得更为干净,可以说更符合一个高素质现代型器材的打造方向,虽然在极限的输出能力上并不如Zero T,但如果是以驱动耳塞为条件、搭配一些本身不难推的型号来说,有时候两者做AB之下并不能体现出太明显的素质/推力差异,如果谈味道的话我觉得倒是见仁见智的,具备电子管加持的Zero T在应对一些数码味的耳塞时可以体现出更强的包容性、带来更为润泽流畅的表达方式,而Zero则更突显声音清晰的轮廓骨架、声场也同样足够的舒展。

在驱动头戴时,Zero T还是会带来更好的动态与安定感,框架更具备台机的风范、控制力也更从容,Zero因为结像稍微骨感一些,搭配本身比较监听风格的高素质头戴式会显得有些薄和寡淡,但搭配索尼MV1这种本身有很好模拟味的头戴又是足够互补的。如果要说个结论的话,Zero T虽然与Zero有着1K价位的价格差,但其素质差异并不能够完全在价位上体现出来、而是更多的会体现出自身架构所带来的温润音色与多一档的可玩性,而山灵显然想要尽可能让EC Zero在硬素质上追赶Zero T、同时表达出一个不同的风格、适配更多年轻用户对高素质的需求,这里的高素质不代表它素质比Zero T高,而是更容易在试听环节呈现出“素质感”,这种清晰明快、声场宽广,微润但不HuFi的底子,也许是在如今的便携市场更不出错的选择。

而山灵目前还推出了一个售价99元的外置碟镇套装,做工非常精美,由两个部件组成,一个是磁吸套件来让机身以为仓盖合上了、可以在开盖的时候也激活读碟功能,另一个则是碟镇的本体,采用了比机身自带碟镇更重的金属结构,我在AB了几种声音模式对比以后给出一个我自己的结论:

1.仓盖打开的无碟镇结构与机身自带的碟镇结构比,无碟镇下的声音乍一听会觉得声场好像拉宽了,但是细听之下结像会变得虚浮、缺少实体感,整体的声音是一个飘逸却不凝聚的状态,合上自带的仓盖一体式碟镇后,声音的结像与清晰度一下子就恢复了,这里也充分说明山灵原本的一体式碟镇设计对音质是非常有效的。

2.机身自带的碟镇与外置碟镇对比,在中频部分的差异没有那么大,自带碟镇下的中频会更蓬松一点,外置碟镇下的表现更凝聚、口型边缘更清晰,但仅凭中频以部分不算是一个能一耳朵衡量孰优孰劣的区别,二者区别最大的是两端延展的素质和空间感,外置碟镇下的低频聚焦感、高频器乐的密度和声场都有提升,声场的提升一部分是来自于两端延展拉开后带来的声场y轴高度的加强、另一点则是轻微的横向宽度,对于听古典为主的用户来说,外置碟镇的区别是一耳朵的,声音的框架会更接近Zero T在电子管模式下的表现、也更适合去驱动一些吃潜力的耳塞与头戴用户。

以上的结论,也基本上适用于Zero T时候的搭配。需要注意的是,开盖读碟的模式尽量避免灰尘比较大的地方使用,以免划伤碟片和增加机身进灰的风险。

如果说EC Zero T是山灵拿来树标杆、秀肌肉的作品,那EC Zero我觉得更适合进入“寻常百姓家”,不仅仅是因为价格更低,原因也包括它本身的硬素质表现的优秀和不逊于Zero T的驱动上限,在试听环节和很多搭配条件下都可以很轻易地被用户所get到。虽然EC Zero在驱动头戴、以及大动态下的安定细腻度、以及人声润泽度上与Zero T有差异,但反之,它在听一些摇滚、JPop、日系二次元ACG时也有自己的音色优势,小编制器乐的的鲜活度也非常在线。总之,我认为EC Zero不仅仅是平替,也是注入了山灵对便携市场更多理解的、更为理性和更具备泛用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