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逸枫
中国香港房价连续上涨4个月,堪称一枝独秀。截至2025年9月,中国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为292.5点,按月上升约1.3%,已经连续4个月上涨。

截至2025年9月,中国香港私人住宅租金指数为200点,按月升0.2%,已经连续上升10个月,租金的持续上涨带来房价上涨的预期和未来房价上涨的信心。
预测第四季度中国香港房价可再上涨约3%,2025年全年上涨的涨幅预计在4%-5%之间。当前中国香港房价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意味着进入上涨通道。
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香港私人住宅楼价指数报287.9点,环比上升0.4%,截至9月份,香港房价已连升四个月,累计升幅超过1%。
香港租金水平更为坚挺,已连续10个月上涨。9月香港住宅租金指数冲到了200点,接近2019年8月的历史高位200.1点,连续10个月上涨,创下6年新高。
私人住宅租金指数已连续10个月上升,地铁口房源空置率普遍低于3%,部分区域租金回报率可达4%-5%,形成“租金托底、房价稳升”的市场良性循环。
香港住宅租金回报率进入上升通道。截至2025年3月,A类(小型单位)至E类(大型豪宅)单位的租金回报率分别为3.7%、3.2%、2.8%、2.6%和2.4%。
租金回报率高于房贷利率(2%-2.3%),意味着香港租售比进一步修复,形成 “供平过租” 格局,改善了投资属性,为后续市场需求释放与复苏奠定了基础。
香港房价、租金已经连续4个月、10个月稳步上涨,预示着房价、租金触底上涨,开启新一轮上涨周期。楼市冬天已经过去了,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上涨具体原因分析来看,一是政策松绑。降低购房门槛和成本,提振市场信心。二是资本市场火爆。恒生科技指数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增强投资者购买力。
三是人口需求井喷。2025年人才引进计划吸引超22万人,其中10万人获批,新增住房需求支撑房价企稳。四是美联储降息。货币贬值推动资金流入楼市。
目前香港房价呈现持续上涨趋势,2025年9月环比上升1.3%,连续四个月攀升,反映出市场回暖迹象,短期内房价将保持上涨的趋势不变。
当前新房均价约156224元/平方米(约17.4万港元/平方米),二手房均价约10937元/平方米(约1.2万港元/平方米)。需注意二手房数据可能存在统计偏差。
区域差异显著,九龙城区启德板块THE HENLEY I新房价格约297040元/平(约33万港元/平),而港岛南区Blue Coast约240643元/平(约26.8万港元/平)。
中国香港房价上涨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实体经济复苏、收入稳定增长、住房和土地供应紧缩、税收和房贷松绑、资本市场活跃、人口增长、降息的因素支撑。
特别是人才引进和外来人口落户香港及企业投资政策的放松,税收的多轮下降、取消,实现香港人口增长、投资和购房及企业需求的井喷,成交持续上升。
以普通话拼音登记的买家入市宗数已连续两个季度上升,2025年第三季度录得3797宗,较第二季的3559宗增幅近7%。除投资价值外。
香港房产的身份象征、教育资源及资产避险功能持续吸引内地客户。此外,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放宽与人才引进政策叠加,进一步降低非本地买家入市门槛。
香港10月一手住宅、二手住宅市场回暖,主要受9月重启减息、施政报告提振信心、恒指冲破27000点关口等多重因素推动,带动新盘及、二手市场同步活跃。
中原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中国香港整体楼宇买卖登记达7188宗,总金额590.84亿港元,环比分别上升4.6%及10.5%,成交量创近3个月新高。
香港前10个月录楼宇买卖6.46万宗,金额额4919.87亿港元,占2024年总量的95%、92.1%,预计全年登记量将达7.8万宗,同比增15%,创2021年后4年新高。
10月一手住宅成交2031宗,环比微升0.3%,连续8个月1500宗,创2021年来最长纪录。前10月成交1.7万宗,超2024年总量,全年预计2万宗,创6年新高。
10月二手住宅成交3465宗,环比上涨0.1%,连续7个月3000宗,为4年最长周期。前10月成交3.23万宗,占去年总量95.7%,全年预计3.9万宗,同比增15%。
中原统计数据显示,10月现楼按揭录得6463宗登记,按月增加7.1%,楼市持续稳中向好,推动现楼按揭登记量连续3个月超过6,000宗水平。
10月楼花按揭登记录595宗,按月回落44%,主要是当月市场说的大型新盘供应量减少,目前首20个月现楼及楼花按揭登记数字按年均录得显著增长。
首10个月现楼按揭登记量按年增加27.4%至52,342宗,目前息率下跌存息归零,推动资金寻出路寻求较好回报,今年按揭登记量将可恢复理想正增长。
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宗数为31449宗、涉资1568亿港元,宗数按季计算减少6357宗。
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宗数回落,主要是因为房价逐步回升带动估值上扬,令早前一些负资产物业价值回升至高于按揭欠额,脱离负资产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