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淮海战役,前线将士体力不支,粟裕急调80万斤猪肉和400万包香烟

历经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和14年抗日战争的红军战士算得上新中国真正的缔造者和奠基人。在那个困难时期,连肚子都填不饱的情况下,

历经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和14年抗日战争的红军战士算得上新中国真正的缔造者和奠基人。

在那个困难时期,连肚子都填不饱的情况下,这些战士仍然愿意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这其中除了坚守的信念更多的也是数以万计将士们的众志成城,正是经历过这段困难时期,才有了一场场战役的胜利。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古至今后方供给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比前线作战作用性小,可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之中,有这样一封电报引起了周总理的注意。

在前线战事吃紧的东北地区,很多战士因体力不支倒在了战场之上,这让周总理十分担心我军的后勤供应能力,为了改善前线士兵的生活条件,总理特批给了粟裕将军80万斤猪肉和400万包香烟。

那么在这次紧急驰援物资的背后,又有着什么让人感动的故事呢?

淮海战役的打响

任何一场大型战役的开展,如果没有绝对稳妥的战前安排和计划,那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1948年9月,随着济南战役的结束,人民解放军又在欢庆着一场大型战役的胜利,可我党高层和军队高层的领导们却来不及那么高兴,因为摆在他们眼前的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是时候做出改变扭转战场局势了。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毛主席等人开始商讨着淮海战役开展的可能性。

当月月底,毛主席给粟裕和谭震林发去秘密电报:“党中央决定要开展淮海战役,解放战争能否扭转局势要依托淮海战役,这场仗规模一定要比济南战役还大,你们提前做好准备,尤其是后勤供给,绝对不能出问题,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接到主席的命令后,粟裕等人随即展开了行动,十月中旬,华东分局起草了淮海战役开展前的工作计划。

因为这次战争要调动的部队太多,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做好战前工作,华东分局和华野将后勤工作分为两部分,分别由傅秋涛和刘瑞龙两人负责,其中傅秋涛主要负责武器、车辆和人员安排,刘瑞龙负责弹药、粮草等物资运送和调配。

为了确保淮海战役进行万无一失,中原局更是罕见的成立了后勤司令部,不止如此,各地市成立了支前大队,区县成立了支前分队,甚至乡镇村里面还有各小队,虽然人数不同,但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人员分工和安排。

为了确保能及时运送伤员,不到20公里的地方就设置了一个小型站点,30公里就设置一个大型医疗站点,每个纵队配备担架500余副,随行的民工有4-6人之多,甚至预备的担架还有近7000副。

此外我党还考虑了运送伤员的民工的生活保障,各县区都在交通要道上设立了民兵供给站,用以补充体力。

这还只是东北地区许多游击队伍和民兵组织在当地自发形成的统一攻势,更不用说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百姓在外围纷纷进行支援。

老百姓在各地纷纷表示:“不计一切代价支持解放军,打跑国民党反动派,倾家荡产也要支持淮海战役。”可以说,老百姓的支持是我党开展淮海战役莫大的勇气和信心。

其实从解放战争前期来看,我党在正面战场和国民党的对抗中不占优势,淮海战役的开展是我党为了扭转战局进行的解放战争期间第一次大型战役,为了打好这场战役,我党才做了这么充足的战前准备。

淮海战役的打响

战术安排和后勤保障的工作要求都制定完毕,接下来摆在我党我军面前的是另一个难题,如何准确调配军队和上万民兵组织,粮食物资要从哪里来,这些物资要怎么尽快运往前线才能不耽误战争。

这个时候人民群众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东北、华北地区的百姓群众为了前线战士的温饱,女同志们连夜加工布鞋、衣服。

当时天气已然入秋,解放军战士们还穿着单薄的单衣,妇女救助会的领导下了死命令:“一定要赶在10月下旬把过冬的衣服送到前线部队。”

男同志们更不用说,整天加班加点的筹集军粮、押运粮草,生怕耽误前线部队战士们的物资.....

可再完美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依然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第一阶段战役国民党军的节节败退,我党解放军乘胜追击打乱了原有的部署安排,这就造成运送物资的后勤民兵跟不上前线部队的节奏。

很多时候供给线都被拉长到原来的三倍以上,这就造成前线部队一天只能吃上一到两顿饭,而且受伤的伤员没法及时转移下来,造成治疗延误,拉长的战线之中又没有中途补给点,负责运送的民工体力更成为了一大短板。

面对战争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军迅速做出改变,在拉长的战线其中设置多个运粮站和储粮点,可是储备的粮食毕竟有限,哪里有那么多的多余出来的粮食可以给解放军用。

关键时刻,仍然是人民群众们站了出来,他们把家里本就不富裕的粮食拿出来给了人民解放军,一人带动下所有人全部响应。

负责后勤供给的军官看见老百姓的心意一开始不愿意接受,说这违反军队纪律,如果一定要给的话部队必须给钱,群众中也不知道谁带头说了一句:“你们解放军是为新中国建设打仗,是为带领我们过上好日子打仗,我们给你们点粮食算什么。”

不等解放军留意,百姓们把粮食纷纷放下后迅速离开,正是这份军民鱼水情才缓解了第一阶段后前线战士吃紧的不利局面。

但战场形势严峻,没过多久,从前线又传来了一封电报,内容则是冬天来临前线战士体力不支,病倒了不少,周总理看着这封电报也陷入了沉思。

物资驰援

从前线传来的消息是,华野将士们连续和敌人作战长达10多天,因为接连作战体力多少有些不支,个别体力稍差的战士更是一度晕倒,体力不支情况更是时有发生。

周总理清楚现在前线部队战士的士气已经受了不小的打击,必须要尽快调动起前线战士的信心,周总理安秘书给军需部门发去电报:“按照粟裕的要求,立刻支援华野部队80万斤猪肉和400万包香烟,十天内必须陆续送到一线。”

从当时战争实际情况来看,猪肉和香烟这些物资已经远远超出了部队的刚性需要,与其说是战备品,倒不如说是部队慰问物资。

在军队的食物大多以窝窝头为主的战争岁月,这样的战备物资属实算得上太过丰富了。

周总理之所以下这样的决定,其实是他明白当前战争的残酷,战士们长时间待在战争环境中很容易陷入抑郁症之中,尤其变幻莫测的战场上,前一秒可能还是和你谈笑风生并肩作战的好朋友,下一秒就成为一副血肉横飞的尸体。

这样的精神打击也在挑动着战士们的神经和敏感性,而香烟这种富含尼古丁的吸入物能很有效的缓解战士们的压力,从而更好的投入到战事当中,所以从大局考虑后,周总理才会立即同意粟裕的特殊要求。

命令是下达了,但是短时间内从哪里筹措这么多的猪肉和香烟,后勤部门留下除了总部必备的物资,把剩余的猪肉全都送往了前线,可这还远远不够,关键时刻又是老百姓伸出了援助之手。

山东、江苏等地的百姓在得知消息后踊跃参加,各个村子的农户拉着自家养的猪送到了解放军驻地。

有些家里没有猪的年轻人,更是组建起了一支“屠宰队”,纷纷加入到加工运送物资的队伍中。

不止如此,解放区的卷烟厂也开始了三班倒,本来日产只有5000包香烟的卷烟厂,在昼夜不停的赶工下,一度达到了日产两万包香烟的成绩。

为了不让猪肉和卷烟受潮,老百姓们拿出家里珍藏的油纸和木箱用于储存。

在历经了跨山过河的运输后,这些物资才终于送到了前线作战的华野部队战士手中。

后来的结果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般,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更是成功扭转了国共两党面临的战争局势。

结语:

在当时的战争年代,人民百姓的支持可以说是我党取胜的重要法宝之一,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面对蒋介石的独裁专政,我党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使命,仍然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时至今日,我党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中,仍然坚守着曾经的理想信念,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强国强党的根本基石法宝。

史料来源:[1]辛勤:淮海战役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探析[J].传承,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