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高血脂患者坚决不能吃的5种豆制品!吃一块,相当于喝三杯油!

豆制品向来是被大家认为又健康又养人的食物,尤其是对那些血脂高的人来说,更是主食之外的“心头好”。有些人听到豆腐就自动代入

豆制品向来是被大家认为又健康又养人的食物,尤其是对那些血脂高的人来说,更是主食之外的“心头好”。有些人听到豆腐就自动代入“植物蛋白”、“低脂肪”、“无胆固醇”,觉得自己吃得很对。

但真要摊开看,豆制品这个门类里,有一些看着不起眼的东西,其实对高血脂患者一点也不友好。吃得不对,不仅帮不上忙,反而给血管添堵。

高血脂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脂质代谢紊乱。血液里油多了、稠了,血管内壁就像被油糊了一层,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斑块,狭窄、堵塞、甚至血栓。

而控制脂质代谢,除了靠药物干预,最核心的还是要把住嘴巴,有些豆制品虽然挂着“豆”的名号,但做法、成分和那种健康清淡的印象差得很远,尤其对血脂本来就高的人,得特别提防。

先来说油豆腐,别看它名字里只有一个“油”字,这个“油”可是实打实地浸满在里面。油豆腐在制作过程中是高温油炸,豆腐在油锅里反复翻滚,不管是表面还是内部组织,都会吸收大量油脂。

一块小小的油豆腐,脂肪含量就可以达到十克以上,热量更不用说,比蒸豆腐高出三四倍。吃三四块下来,相当于喝了小半碗油。

如果再遇到火锅、麻辣烫这种场景,油豆腐被高汤一煮,表面吸附的调味油、辣椒油又被卷了进去,对血脂控制简直是灾难。

再看豆腐干,虽然表面看起来干干的,没什么油,吃起来也挺结实,很多人拿它当健康零食、减脂食物。问题是市面上的豆腐干多数都是为了口感更香,在加工过程中加了不少油和盐。

有些风味豆腐干,一小块脂肪能有八九克,钠含量也偏高。很多人一吃就是好几块,不知不觉中就超标。

还有些人觉得豆腐干耐嚼,出门带着方便,其实这种干货比湿豆腐更集中地保存了脂肪和钠,对高血脂人群并不合适。

百叶结常出现在各种煲汤、红烧菜里,看着软嫩,味道也挺讨喜。但这玩意其实是豆腐皮加工后油炸成型,再打结。它不像豆腐皮那样简单冲水凉拌,一旦炸过,就自带一层油。

而很多人做菜的时候也不单吃百叶结,都是和肉、油汤一起煮着吃,油上加油,汤里再加味精、鸡精、糖,热量和脂肪根本不是低脂食品该有的样子。有的百叶结甚至在复炸过后再包装,脂肪含量更夸张,吃一块相当于吃了一小勺纯油。

豆泡也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油弹”。有些人早上爱吃豆泡汤,或者豆泡炖白菜,觉得没什么油星。可实际上一颗豆泡的脂肪能高达七八克。

它的膨化结构让它在油炸过程中吸油率极高,比实心豆腐还严重。再加上常见的豆泡大多是冷冻品,含有防腐剂、膨松剂等添加物,长期摄入对代谢系统也不是小事。

豆泡油炸的过程容易产生一些氧化产物,和高脂血症本身的炎症机制形成叠加,反而让病情更难控制。

还有腐竹,说是豆类食品中的“高蛋白之王”,不少人健身、增肌都爱它。但血脂高的人不能只盯着蛋白质看,不看脂肪含量。

干腐竹的脂肪占比并不低,尤其是炸腐竹,脂肪可以达到20%以上。吸水膨胀后脂肪虽然稀释了,但总脂肪摄入量依旧不低。

更麻烦的是,不少人喜欢用腐竹做红烧、糖醋、干锅之类的重口味做法,整道菜热量飙升。即便是腐竹做凉拌,也有些人加了花椒油、香油、蒜蓉辣酱,这一整盘下来脂肪含量不比五花肉低。

脂肪类型也是关键,不只是量多的问题。这些油炸豆制品中多用的是植物油,但经过高温处理,脂肪酸结构被破坏,生成反式脂肪酸等氧化脂类,这种东西一旦进入体内,很难代谢出去,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就是俗称的“坏胆固醇”。它一旦增多,就更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壁被堵住的速度也会更快。

很多人觉得植物蛋白不会升高胆固醇,但这要看摄入形式。天然豆浆、白豆腐这种低油低盐的形式才符合健康标准。

被加工成重油重盐的豆制品,虽然来源还是黄豆,但营养结构已经彻底变了。对高血脂的人来说,吃这些东西就像拿着干柴去灭火,越吃血脂越不稳。

医学上有大量研究指出,油炸食品摄入和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高血脂患者每日总脂肪摄入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5%以内,其中饱和脂肪不超过10%。而一小碗炸腐竹、油豆腐炖汤下肚,就基本把这一天的脂肪摄入拉满了,甚至超标还不自知。

还有不少人以为用空气炸锅就能“炸”出健康的油豆腐。空气炸锅虽然不用油,但原材料本身就含油,再加热后脂肪还是会释放。更何况很多人调味时放糖放酱油,整个热量结构不降反升。看似“健康版”其实只是换了个做法而已,脂质负担照旧。

所以并不是所有豆制品都能放心吃,更不能一听“豆”就自动贴上“健康标签”。高血脂的管理不是只靠戒肉、少糖,还得精准避开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伪健康食物。这些豆制品就是典型例子,看似植物蛋白,实则高油陷阱。控制得住饮食,才控制得住血脂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2]王丽娟, 胡晓华. 不同豆制品脂肪含量比较及对高脂血症患者的饮食建议[J]. 营养学报, 2023, 45(3): 198-203.[3]李勇, 陈晓云. 油炸豆制品中脂肪酸变化及健康风险研究[J]. 食品科学, 2024, 45(9): 122-128.[4]张明, 李雪. 高脂饮食对血脂代谢的影响与机制探讨[J]. 中国临床营养, 2025, 33(1): 45-50.[5]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脂质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指南(2023)[R].[6]陈芳, 吕建. 常见家庭豆制品加工方式对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J]. 食品安全导刊, 2024, 36(11): 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