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国追不上了!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后面将进行空间站大挑战

“3、2、1,点火!”4月24日,随着一声倒计时,我们的神舟二十号,就将三位宇航员送到了太空中,不仅和神舟十九号乘组顺利

“3、2、1,点火!”

4月24日,随着一声倒计时,我们的神舟二十号,就将三位宇航员送到了太空中,不仅和神舟十九号乘组顺利混合,还要在轨停留6个月执行太空任务。

其实从神舟十四号开始,我们就已经搞起了“运人上太空,停留数月再换人交接”的技术,可以说到如今,这套技术已经运用的相当成熟了。

可反观美国的空间站却是岌岌可危,不仅有些设备老化严重,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裂痕。

明明也是曾经国际空间站的技术巅峰,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

神舟二十号的防护重任

神舟二十号乘组刚一抵达空间站,就得立马开工,首要任务就是给空间站装上“铁布衫”——空间碎片防护装置。

太空可不是什么风平浪静的地方,近地轨道上漂浮着无数的“太空垃圾”,包括报废的卫星、火箭残骸,甚至一些螺丝钉大小的碎片。

这些东西速度快得吓人,动不动就每秒十几公里,一旦撞上空间站,舱体被打穿都是小事,严重的可能直接威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中国空间站的防护体系有三招:第一招是“被动防护”,就是在舱外装上防护板,像给空间站穿上防弹衣,能挡住小块碎片。

第二招是“主动规避”,通过调整空间站的轨道,躲开那些大块的“太空杀手”。如果真被撞了,也别担心,我们也有应急处理的方案——尽快隔离受损区域,修补漏洞。

而神舟二十号的任务重点就是第一招,继续安装防护装置,把神舟十九号留下的防护工作干完。

这活儿听起来简单,干起来可不容易。

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组成,总重超百吨,外壁面积大得像个足球场。

航天员得穿着厚重的舱外航天服,漂浮在太空里,一点一点把防护板固定好。

每次出舱作业都要花好几个小时,稍不留神就可能出意外。

神舟十九号乘组已经做了三次出舱,神舟二十号得把剩下的收尾工作完成。

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航天员胆量和耐力的挑战。

中国航天员的全能表现

除了装防护板,神舟二十号乘组还得当“太空科学家”,开展一大堆科学实验。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涡虫空间再生实验。

涡虫是一种能自我再生的神奇小生物,科学家想看看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它们的再生能力会不会有变化。

这实验可不只是为了好玩,研究透了,说不定能为人类解决太空辐射损伤、骨骼退化等问题提供新思路。

除了涡虫实验,航天员还得盯着生物技术实验柜,观察里面的微生物样品,采集数据。

这些实验的成果,可能帮我们在地球上开发出更先进的医疗技术,比如治疗伤口愈合慢的难题。

除此以外,航天员还得用计算机和专门的软件,做一些视觉和运动相关的行为学测试,研究微重力对人类大脑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影响。

这些实验数据,将来可能让长期太空旅行变得更安全。

别看航天员在太空里忙得团团转,他们还得抽空维护设备。

要知道,这些设备是空间站的“命脉”,保证航天员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喝到干净水,还能通过跑台锻炼身体,防止肌肉萎缩。

神舟二十号乘组刚上天十几天,就已经把这些任务安排得井井有条,效率高得让人佩服。

中国航天员不仅技术过硬,还个个都是多面手,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

从“T”到“十”的升级大计划

中国空间站现在的样子,像个“T”字,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组成,总重100多吨,已经够壮观了。

但这只是起点,未来中国空间站还要“大变身”,变成“十”字形的六舱组合体,总重将会更高。

这可不是简单地加几个舱,而是要让整个系统更灵活、更耐用。

新舱段的设计特别牛,采用了模块化结构,每个舱段都能独立运行,需要的时候再跟主舱对接。

这种设计就像搭乐高积木,坏了可以换新的,升级也能随时加模块。

更厉害的是,中国空间站从一开始就预留了升级接口,不管未来技术怎么变,都能无缝衔接。

而中国空间站的终极目标,就是建成一个“空中航母港”。

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科幻,但意思是让空间站成为太空的枢纽,各个舱段互不干扰,需要合作时可以随时对接。

其实美国早在2014年就提过类似想法,可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国际空间站连正常运行都费劲,更别说建什么“航母港”了。

反观中国航天却靠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的蓝图。

相比之下,美国的国际空间站设计于上世纪90年代,接口老旧,升级基本没戏,想改都无从下手。

美国航天为何掉队了?

这个曾经象征国际合作的太空巨无霸,如今已经服役20多年,早就过了“保质期”。

舱体上裂缝越来越多,漏气问题层出不穷,修起来费时费力。

更糟的是,各国在维修责任上推来推去,谁都不想多掏钱,搞得维护工作一拖再拖。

更让人无语的是,美国政府对航天的态度。NASA的预算被一砍再砍,2024年只有可怜的9.93亿美元,而美国太空军的预算却高达263亿美元。

NASA自己都警告,国际空间站撑不到2031年就可能“寿终正寝”。

可美国航天自从“阿波罗计划”后,就再也没能重现当年的辉煌,曾经的“带头大哥”如今只能吃老本。

反观中国,我们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从空间站的设计到航天员的训练,都是一步一个脚印。

中国空间站的寿命原本定的是10年,现在通过不断加固和升级,有信心可以用得更久。

更让人骄傲的是,中国空间站的每一步都在自主创新。

从长征火箭到神舟飞船,从空间站的核心舱到防护装置,全都是中国自己的技术。这种“中国造”的底气,让我们在太空竞赛中站得更稳。

美国曾经遥遥领先,但现在他们的国际空间站危机四伏,而中国空间站却在不断升级、走向国际,差距已经拉开,美国想追都追不上。

信息来源:

环球网《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有序推进多项空间科学实验》

光明网《神舟二十号乘组全面接棒:完成空间站首次医疗救护训练》

央视新闻《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 航天员7个小时干了点啥?》

环球网《中国空间站从T字型到十字型》

澎湃新闻《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梦天舱就位,中国空间站“T”字成型》

光明网《漏气问题无法解决,国际空间站面临“最紧迫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