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这3种一线降压药降压效果好,副作用少价格还亲民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长期血压异常绝非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

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长期血压异常绝非一件小事,冠心病、脑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衰竭等严重疾病都可能随之而来,合理控压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多数患者确诊后需要终身药,可市面上降压药种类繁多,降压效果与价格又差异很大。

不少人存在误区,觉得“贵自有贵的道理”,也有人认为“价格便宜的副作用多”。

但实际上,降压药的选择不能仅以价格作为评判标准。

本期我们就为大家推荐三种药效好,价格亲民,副作用还少的一线降压药,希望可以为患者合理用药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国产降压药一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是我国较早自主研发的一款拥有长效稳定降压特性的药物。

作为CCB(钙通道阻滞剂)的代表性药物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方式就是物理性的阻断钙离子的内流,使血管平滑肌从紧绷的状态变得松弛下来。

这一过程在用药后2小时内,即可显著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快速实现血压下降(收缩压降低10mmHg-15 mmHg)。

由于小阻力冠状动脉的管壁结构薄、平滑肌细胞层数少,药物更易穿透并发挥作用。

该类药物对于直径小于100微米的小动脉扩张作用,比大动脉要强很多倍。

这就使得在发生心肌缺血的时候,一般在缺血区的细胞代谢紊乱会触发一些血管扩张物质(如腺苷、一氧化氮等)的释放。

该类药物会进一步的增强这些代谢信号,使微小血管的的舒张幅度增加一半以上,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缺血区的血流灌注,还避免了非缺血区的过度扩张。

这也就使得此类药物常被用作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患者,定期服药可以有效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并延长了患者的运动耐受时间。

同时,由于该类药物可以直接将血管外周阻力降低约20%左右,这就直接减轻了左心室射血负荷,使心肌氧耗相应降低约20%左右。

并且,坚持治疗半年至一年,可以逆转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显著改善左室舒张功能,降低未来发生心衰、心律失常的风险。

尤其是在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患者中,其心衰住院风险可下降约四分之一。

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此类药物可以优先扩张入球小动脉,使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提升肾小球滤过率。

这不仅维持了肾脏灌注,还通过适度扩张出球小动脉(但扩张幅度弱于入球小动脉),直接减轻肾小球内高压状态。

肾小球内压的降低会使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下降,这也就延缓了肾病的进程。

而且,由于该类药物兼具亲水与亲脂特性,药物能在血管双层膜之间缓慢移动。

其药物的半衰期甚至长达30h-50h,实现了24小时平稳控压。

特别对清晨血压高峰有显著控制效果,有效降低中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在副作用方面,此类药物虽然是由氨氯地平拆分而来,但却完美的规避掉了其前体的不良用药反应。由于其前体会加速毛细血管液体外渗,也就导致了临床上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用药期间,会出现下肢浮肿的情况,尤其是在夜间。

但该类药物保留了具有强效降压效力的那部分结构,剔除掉了可以引发头痛、面部潮红及水肿等不良反应的那部分,使副作用发生风险降低了约60%以上。尤其是下肢水肿的问题,对于一些在用进口药出现水肿的患者,进行换药后,约有80%以上患者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而在价格上,由于该类药物属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优质仿制药,研发生产成本远低于原研药。且有部分药品已经被纳入集采,这就使得其药品价格更加的便宜。

对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单纯性收缩压高的患者来说,此类药物是性价比极高的不二之选。

二、H型高血压降压首选——氨氯地平叶酸片

氨氯地平叶酸片同样是源于我国自主创新研发,其主要针对的就是高血压伴同型半胱氨酸( Hcy)升高(即H型高血压)的人群。

而在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近八成以上均伴有Hcy水平的升高。

这个比例远高于欧美等国家,这主要与国人的基因差异,以及特有的饮食文化(喜食熟食,少食生食)有很大关系。

由于长期的血压不稳定,本身就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害,引起各种炎症反应。

而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升高同样会使这一过程加剧,并加速血管硬化、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的形成风险。其还会影响血管正常的舒张、收缩功能,增加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研究发现,与健康群体相比,高血压伴同型半胱氨酸( Hcy)升高的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了近十倍,比Hcy正常的高血压患者风险增加了近五倍。

针对此类人群来说降压的同时,更应该兼具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在很多国际研究中都曾提到,Hcy之所以升高,除受亚洲人独特的基因结构影响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叶酸的缺乏。因此,该类药物将氨氯地平和叶酸两种成分相结合,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更能促进患者体内Hcy的代谢,修复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显著的降低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

对于收缩压高于140 mmHg,且Hcy≥15 μmol/L的患者来说十分友好。

氨氯地平的成分最快在给药六小时之后,就可以达到血液浓度的峰值,并持续性的作用于血管内使平滑肌保持松弛。

单药治疗就可以使清晨血压的峰值降低约五分之一,使夜间血压的达标率提高一半以上,并能稳定降压10mmHg至15 mmHg。

而直补叶酸的成分,会比通过新鲜蔬果等食物中获得的高出至少五倍以上。

因为饮食中所获得的会受烹饪手段、吸收能力等各种因素所影响。此类药物已经被WHO全球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为H型高血压的优选方案。

同时,上面我们有提到氨氯地平成分,可以通过降低肾小球内压来减少尿蛋白的排泄,改善肾功能。叶酸的补充,则会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于肾脏的毒性作用,并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来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进一步保护了肾脏器官。

该类药物对于高血压并发慢性肾病的患者也十分友好。

在副作用方面,叶酸作为营养性物质,可以通过改善内皮损伤,将氨氯地平单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水肿、面色潮红等)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并使药物的肾脏安全性提升至少三分之一。而药物的复方制剂相较于分开服药两种药物,对于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样得到有效改善。

同样,此类药物目前已被纳入国家集采目录,药物价格远低于两种药物单独购买。复方制剂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尤其是患有多种基础病的老年群体。而且,该类药物由于加入了具有神经营养性的叶酸成分,还可以减缓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速度。

三、强效降压——阿利沙坦酯氨氯地平片

阿利沙坦酯氨氯地平片则属于我国的原研药,它结合了ARB和CCB两种经典的降压药成分,不止使降压效果更强,还规避了单药的不良反应,安全系数也更高。

我国是高血压大国,但全天24h控制达标的患者不足两成。尤其是在清晨时段是夜间时段,最易发生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时候,反而血压控制的最为薄弱。

夜间时段收缩压每升高20mmHg,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就会增加约三分之一,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约四分之一;而当早晨时段高压过高(收缩压≥155mmHg),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的发生风险将增加值正常水平的六倍以上。

因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也曾特别强调过,在降压药的选择上,最优应该选择能够覆盖24小时的长效药物,且优先选用具有夜间降压优势的药物。

而阿利沙坦酯氨氯地平片的最主要优势就是可以日夜兼具控压。

对于单药(阿利沙坦酯240mg或氨氯地平5mg)治疗一个月后血压依然不达标的患者,改用该类复方制剂3个月,可以进一步将收缩压降低约15-20mmHg。

氨氯地平通过长效的阻滞钙通道作用,可以有效的控制早晨的血压高峰,使清晨收缩压降幅达6.3mmHg;而阿利沙坦酯则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II受体,将夜间收缩压降低约19mmHg。

长期服用该复方制剂,24小时测动态血压达标率甚至超过90%,远超于同类型的进口药物。

不仅如此,它还是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患者最佳的用药选择。研究表明,与单纯的高血压患者相比,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了三倍以上,发生终末期肾病的风险更是升高了近7倍之多。

尤其是在老年群体中,一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会伴随一至多种代谢指标异常症状(如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等)。

而此类药物中的阿利沙坦酯可以明显的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而氨氯地平可以有效的提升一氧化氮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血管舒张度,为肾脏提供充足的血流,促进器官的修复及代谢。两者协同,可以有效延缓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降低患者发生肾衰竭等严重疾病的风险。

同时,临床研究还发现,相比于其他同类药品,该类药物还可以额外降低患者的尿酸水平。这对于我国目前约三分之一高血压合并高尿酸的患者来说,简直就是“福音”。

而在不良反应方面,本身相较于传统的ARB类药物,阿利沙坦酯就不过多的依赖肝酶系统,也就降低了肝损伤发生风险。再加上与氨氯地平的联用,可以有效降低血钾升高的风险,对心脏的危害性也就降得很低。同时两种药物经过优化配比,与联合用药相比,复方制剂所导致的低血压风险降低了近一半。

而且目前该类药物已经纳入新医保目录,用药费用方面相较于分别服用两种药物肯定更便宜一些。对于需要联合用药的高血压患者来说,是性价比颇高的用药选择。

总而言之,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合并多种其他慢性病患者来说,日常用药,不一定非要选择进口的贵药。

像本文中提到的三种国产药,无论药效还是性价比,都不输于同类进口药。

根据自身疾病情况,挑选符合自己的,且用药安全性高,又兼具多靶器官保护功效的,才是更适合的。

参考文献:

[1]王鸿懿,吴芳,王及华,等.阿利沙坦酯联合利尿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对单药治疗未达标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1, 29(5):8.DOI:10.16439/j.issn.1673-7245.2021.05.004.

[2]PENG Bixin,HUANG Chunli,CHEN Yingping,等.氨氯地平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 2025, 23(2):141-144.DOI:10.14033/j.cnki.cfmr.2025.02.037.

[3]陈勇,欧玉玲,李柏洪.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20):3.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