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了不起的匠人
敦煌的风沙,
无法掩盖匠人的执着。
2020年夏天,一个名叫钟芳蓉的湖南女孩引发了全国的关注。
她以676分的高考成绩位列湖南省文科第四名,本可以有无数种选择的她,却毅然报考北京大学的“冷门”专业——考古。
面对“为何不选更有‘钱途’的专业”的质疑,这个文静的女孩淡然回应:“考古让我与文明对话,这是理想”。

一年前,钟芳蓉从北大毕业,以面试第一的成绩进入敦煌研究院,开启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对于女儿的现状,父亲的话简单而有力:“她在敦煌过得很好,很喜欢这份工作。”

01
考古圈“团宠”
正式奔赴敦煌
作为当年湖南省文科的第四名,钟芳蓉选专业的过程只花了几分钟。
“选择专业只用几分钟,但我会坚持很久。”

钟芳蓉出生于湖南耒阳的一个小村庄,8个月大时,父母便外出打工,留下她与爷爷奶奶生活。
在她记忆中,每年只有春节才能见到父母一面。这种成长环境让她比同龄人更加独立早熟。

钟秀蓉的家庭条件不算富裕,考上北大或许是她们一家改变命运最好的一次机会。
然而,她的父母并没有将孩子的未来捆绑在“热门专业”的期待里,而是默默支持女儿追寻自己的理想。
“我们尊重她的选择,因为她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的。”

选择北大考古专业后,钟芳蓉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回应。
各地博物馆、考古机构纷纷为她送上“考古豪华大礼包”,里面有考古相关书籍,也有各地的文创产品。
更让她激动的是,她的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也送来口述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和一封信,
鼓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钟芳蓉当夜回信写道:“我希望能追随您的脚步,去选择北大,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

四年后,当初的种子生根发芽,从北大毕业的钟芳蓉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她在敦煌研究院石窟考古岗位的招聘面试中取得92.40分的优异成绩,位列第一。
从北大未名湖到敦煌莫高窟,她完成了理想的闭环。

02
从青春到白发
两代人坚守的心之所归
真正的热爱不是一时兴起的澎湃热血,而是从始至终坚守本心。
60多年前,北大考古专业毕业的樊锦诗,因为毕业实习首次踏入敦煌莫高窟。
彼时的敦煌荒凉艰苦,没有电灯和自来水,住土房、喝苦咸水是常态,甚至需要爬“蜈蚣梯”才能进入洞窟。


实习期间的水土不服让她一度离开,但敦煌壁画的艺术震撼力与前辈常书鸿、段文杰等人的坚守精神,早已在她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
毕业后,樊锦诗放弃了在北京的优渥机会,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敦煌,自此开启与大漠相伴的生涯。

● 1963年的樊锦诗
图源:敦煌研究院
敦煌的工作不仅是学术挑战,更是生活考验。
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大学相爱,却因工作分居19年——她在敦煌,丈夫在武汉。
两人靠书信维系感情,孩子出生后更是聚少离多。
她曾坦言:“如果说没有犹豫动摇,那是假话。”
但每次走进洞窟,看到千年壁画的光彩,她又觉得一切值得。


数十年来,樊锦诗走遍了大大小小735个洞窟,带领团队成员抢救、保护脆弱的敦煌壁画。
60岁的年龄,她偶然接触到了“数字化”技术,又提起了干劲,为敦煌的洞窟、壁画、彩塑建立数字资料库,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樊锦诗常强调:“守护莫高窟是需要一代代人奉献的永恒事业。”
在敦煌研究院有一尊以樊锦诗为原型的雕塑,取名为《青春》。
如今,钟芳蓉这代年轻人的青春,也将在敦煌延续。

03
听从内心的声音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2024年刚到敦煌的钟芳蓉在接受采访时说:
“看到沙漠的时候觉得很荒凉,但是看到绿洲的时候又感觉这是一个奇迹。
以前可能是自然奇迹,现在也有人类的奇迹。”


这“人类的奇迹”,是在千年时光里,一代代像樊锦诗先生这样的人前仆后继的守护。
在今年3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团委学生会平台发布的“优秀毕业生问答”中,钟芳蓉向外界分享了她在敦煌的日常。
她表示,自己当下仍以学习为主。
“像之前在学校一样上课,听讲座,看书还有跟老师上洞窟实地考察学习分配到的工作任务主要围绕洞窟的记录与调查展开”


钟芳蓉很喜欢这样的工作节奏,对她而言,踏入洞窟的瞬间,外界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
她可以打着手电,独自在洞窟里待上很久。
“自己想看哪里看哪里,想记什么就记什么”


五年前有人说考古太枯燥、太辛苦、不赚钱,不会有人坚持下来的,但时间会回应一切。
“我们这一代人是有点理想主义的,会更加偏向于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梦想,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好。”
敦煌的风沙吹了千年,莫高窟的壁画静静诉说历史。
现在,这个故事有了新的一页——
一个女孩选择用青春守护千年文明,传承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