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油气管网巨头“牧光”转型!万亩光伏田点亮新疆绿色未来

在新疆精河县的一片广阔土地上,34万千瓦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形成了一片蓝色的海洋。这片位于精河县、占地面积约106

在新疆精河县的一片广阔土地上,34万千瓦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形成了一片蓝色的海洋。这片位于精河县、占地面积约10636亩的光伏矩阵,于2025年10月17日成功实现并网试运行,标志着国家管网集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

作为国家管网集团投资建设的首个地面集中式大型光伏发电项目,精河项目交流侧装机容量340兆瓦,直流侧装机442兆峰瓦,设计年平均发电量6.23亿千瓦时。

项目配套建设了220千伏升压汇集站及35兆瓦/70兆瓦时储能系统,通过23.8公里的220千伏线路接入赛里木750千伏变电站。

板上发电,板下牧羊,这片占地万亩的光伏矩阵不仅是能源基地,更成为生态修复的绿色典范。

01 项目亮点:牧光互补与生态共赢

精河光伏项目最大的创新在于成功实现了“牧光互补”模式。项目按照牧光互补标准进行光伏支架设计,使光伏组件最低点离地高度不低于1.5米,创造出“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的共生形态。

这种“一地两用、光牧双收”的设计理念,有效缓解了光伏项目建设与畜牧业之间的争地矛盾。同时项目还助力当地防风固沙与水土保持,促进区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

在环保效益方面,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7.8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8.80万吨、二氧化硫约49.15吨、氮氧化物约78.76吨。这一减排量相当于占到了国家管网集团碳排放峰值的3%。

02 绿色转型:从油气输送 to 新能源布局

国家管网集团作为我国油气输送的“国家队”,正在积极从单纯的化石能源输送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精河光伏项目的建成投运,是国家管网集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事实上,在国家管网集团的整体战略中,绿色转型早已被提上日程。据《中国能源报》报道,国家管网集团正在开展氢气、二氧化碳、液氨、甲醇等管道输送实验,未来可为相关生产企业提供更多新型能源产品的管输服务。

在2024年年中工作会议上,国家管网集团公司董事长指出,要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洞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引领能源管输产业转型升级,并强调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除了大型光伏项目外,国家管网集团还在多个基层站点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例如云南公司在13座已建站场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约130万千瓦时;甘肃玉门原油储库则获得了国内管输行业首个“零碳工厂(I型)四星级”认证。

03 未来展望:新型能源管输体系的构建

精河光伏项目并网发电,是国家管网集团构建新型能源管输体系的重要一步。未来能源基础设施将不再局限于石油和天然气输送,还将涵盖氢能、二氧化碳、绿色甲醇等多种新型能源介质的输送。

油气储运行业是能源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高效输送事关国家能源供应安全重大战略需求。氢能储运、二氧化碳管道输送、能源互联网等需求为油气储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碳达峰前布局建设百万吨级超临界输送二氧化碳管道示范项目,碳达峰后以盆地为中心构建区域千万吨级二氧化碳管道运输网络架构,碳中和前构建区域间的干线管道,形成输送规模达到10亿吨级、总里程约6万公里的国家输碳管网。

国家管网集团在精河项目中的实践,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将新能源发展与传统油气业务相结合,构建多能源协同的供应体系,正是能源行业未来转型的重要方向。

从精河项目可以看到,国家管网集团的绿色转型不是简单增加新能源发电业务,而是从碳管控技术、管网运行优化到能源消费结构的全链条变革。

截至2025年10月,国家管网集团拥有油气管道10.43万公里,覆盖全国30个省市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一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正被注入更多绿色基因。

未来,随着更多类似精河光伏的项目建成投产,国家管网集团将不再是单一的油气输送企业,而将成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载体,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