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最古老的一首采莲诗,写出了人间相思最浪漫最深情的样子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又到了荷花盛开的美丽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想到古诗词里那些青春靓丽的采莲女。她们乘舟游荡在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又到了荷花盛开的美丽时节。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想到古诗词里那些青春靓丽的采莲女。

她们乘舟游荡在荷塘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分不清到底是花美还是人美,荷叶罗裙彼此交融,芙蓉人面交相辉映。

一旦情窦初开,各种小心思就从心湖荡漾开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更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时而欲说还休,“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爱意还未说出口,那含笑掉落水中的玉簪就告白了所有。

时而半遮半掩,“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将爱意大胆抛出后怕被人知,又赶紧娇羞隐藏。

可这爱意哪能紧急撤回,“莲子”谐音“怜子”,早被古人运用得出神入化,对岸的少年郎早已明了。

一如《西洲曲》的女子想念起心爱之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爱你的心纯洁如水,想你的心浓烈似火。

其实,围绕采莲意象诞生的爱意表达,早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里就已经存在,更古老,更朴素,也更深情。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学术界普遍认为乃东汉末年文人所作,被南朝萧统编入《文选》中,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是古代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年少时读《古诗十九首》只觉寡淡,没有题目仅用开头第一句诗作为标记,每一篇都写着佚名,能记住的除了长相忆就是加餐饭,远没有唐诗宋词读来震撼。

而今再读,才发现这掩映在平淡中的深情才最为戳中人心。它不是靠炼字布局取胜,而是靠真实具体的情感抒发,浑然天成,贯穿全篇。

此诗表达的主题很简单,当家中思妇想起漂泊在外的夫君,便涉江采莲赠远,以慰藉相思之情。

但这里诗人以“芙蓉”取代了莲花,多是为了谐音“夫容”,将折花赠远的行为更为浪漫化、深婉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我一路涉江踏水,就是想到对面采摘荷花,那片沼泽地长满了萋萋芳草。

每每读到这句,我总会想起席慕蓉的“我曾踏月而来,只因你在山中”,还有张九龄的“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人生很多时候的行为,都是为了特定的人才会去做。何处无月,何处无雪,可只有通往见你的道路上月才最美,雪才无惧。

同样采莲也是如此,我肯为你花费心思,为你克服阻碍,这份深情才更能传达。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我一边采摘,一边问询,到底谁而采,又要送给谁呢?当然是远方的夫君,我想把这最美丽的芙蓉送给你。

每采一朵芙蓉,我就会想起你那英俊而熟悉的面容。只是“所思在远道”,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内心的无限怅惘已隐匿其中。

所思,远道,没有一个复杂华丽的字眼,却让人感觉到重重阻隔,空间上山高水远,时间上遥遥无期。

女子思念的心情很绵长,只能用一朵朵芙蓉深情寄托。纵使你看不到收不到,我也要为你采摘为你留恋。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我想此时的你也满怀思念,正在不断回望故乡。山一程,水一程,长路漫漫,何其煎熬。

此处视角发生了转换,诗人采用了从对面落笔的对写手法,通过想象对方的行为动作来反衬自己的思念。

这种主客移位在后来的唐诗宋词里多有继承,如杜甫思念妻子时,“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柳永思念佳人时,“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明明是自己相思入骨,却说对方正在饱受煎熬。从写作手法上来看,是含蓄深婉。可从情感本身来看,何尝不是一种双向奔赴,坚信心有灵犀,笃定情比金坚。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你我本就两情相悦、相濡以沫,却无奈分隔异地。远隔山长水阔,只能各自怀着忧伤各自苍老在似水流年里。

末句倾诉了这对夫妇的共同心声,相亲相爱却不能相守相伴,既充满无奈,又暗含坚贞。为了这份爱意,无悔亦无怨。

这份深沉的爱意与思念,或许就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所言,“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让人苍老的不只有流年,更有思念,那些日日夜夜的期盼,憔悴了容颜,沧桑了心境。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整体意蕴却是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能从折花赠远道引申到忧伤以终老,读来深情满满,回味无穷。

后来诗词里的折柳送别、驿寄梅花都能从中看到折花赠远的影子,用彼此认定最美好的事物传递最幽深的情感,这就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深情。

而不管选择何种载体,人始终是最重要的表达者,“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愿这个盛夏,总有一朵莲花为你盛开,总有一分思念因你而来。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