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都知道中国队成绩糟糕,问题不在主教练身上,而是球员水平太差。
正因此大家乐于看到球员们走出去,以此提高水平。
但在呼吁年轻球员积极走出去的时候,有多少人考虑过后果?
静下心想想,究竟该如何走出去?留洋对球员究竟有没有帮助?
一、留洋得站稳脚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是不是该深思熟虑?
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完全取决于球员能否在海外站稳脚跟。
所谓留洋不是简单走出去,而是出去后有没有球踢?
中国球员曾有不少留洋者,唯有看清他们的经历,才能让后来者保持清醒。
1.周海滨的错误大家对周海滨应该不陌生,当年作为鲁能重点培养对象,定位中场指挥官。

正是有了他,鲁能才放郑智留洋,可见俱乐部对其期望之高。
原本顺风顺水,但他却做出一个改变职业生涯的决定。
09年初突然宣布加盟荷甲埃因霍温。
对此鲁能异常恼火,他想干什么?
我们能理解球员的心情,走出去拥有更大的平台,对未来发展极为有利。
但周海滨却忘了一点:自己能站稳脚吗?
很遗憾,事实告诉他,作为鲁能新一代中场核心,踢不上荷甲。
长达一年的冷板凳让他心灰意冷,重新回到鲁能后发现情况变了。
为了应对中场缺人,鲁能引进安塔尔。
虽说球队原谅了他,但在经过这一番波折后还回得去吗?
鲁能怎么可能将核心地位再给他呢?
何况安塔尔的能力还在他之上,周海滨必须得承受后果。
当然周海滨不是没贡献,这次转会促成足协跟国际接轨,牺牲他一人,幸福千万家。
总结周海滨的错误,太想留洋并错误估计了自身实力,并为此跟母队闹翻。
倘若当年他步子别迈这么大,先去欧洲小国联赛试试,或许结局会不一样。
2.冷板凳上蹉跎岁月坦率讲,周海滨确实很不走运,因为同样坐穿板凳,李玮峰和张稀哲幸运多了。

他俩在欧洲也是半点机会没有,作为亚洲顶级中卫,莫耶斯根本看不上。
好在“大头”实力在线,加上好中卫在国内确实也稀缺,因此不愁回来没人要。
而张稀哲在德国更惨,非但没球踢,还被沃尔夫斯堡派到国内参加车展。
一个职业球员居然沦为车展吉祥物,简直堪称侮辱。
好在张稀哲跟国安关系没闹僵,球队也确实需要他这样的中场,因此大概率能在御林军退役。
他俩虽没在海外站住脚,但幸运的是没影响在国内继续发展。
只是球员职业生涯时间宝贵,在板凳席上白白蹉跎,究竟值不值得?
另外一个例子是马明宇,当年加盟意甲佩鲁贾队,结果一分钟没上。
去时风光无限,回来多少有些灰头土脸。
马儿回忆:意甲哪会让你一停二看三传球?

看看,像国足中场大将这水平都无法在五大联赛混,我们的差距有多大?
3.站稳脚跟必然提升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成功例子。
孙继海和郑智就是最佳案例。
他俩具备共同特点,都能在欧洲俱乐部踢上球,拥有稳定的出场时间。
孙继海在曼城出场破百,也是国足历史上右边路天花板。
郑智成为国内难得一见地B2B中场,这些都归功于海外锤炼。
包括范志毅、杨晨、邵佳一,为何能长期进入国家队?为何称他们成功?
说白了,就是在留洋期间能踢上球。
谁能做到这点,留洋效果必会体现出来。
毕竟在高水平联赛中摸爬滚打可不是那么容易,眼界和水平都会提高。
这绝不是中超能给球员带来的财富,也是走出去的核心意义。
日本和韩国顶尖球员为何要出去,不也是因为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所以想真正强大,离不开这步棋。
二、走出去绝不能盲目我们鼓励球员走出去,希望王钰栋、朱辰杰这种球员能以此提高上限。
但问题在于有谁为他们去合理规划呢?

走出去是件好事,但盲目走出去却未必真是好事。
尤其是年轻球员,倘若对自己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估,恐怕会是场噩梦。
在涨球的时候枯坐板凳,不但浪费了时间也消磨了状态,再回来还有没有机会?
朱辰杰这种中卫还好点,毕竟本土很缺优秀后卫,但王钰栋这种前锋就难了。
小伙子一旦离开,浙江队势必会找人顶替他的空缺,不可能真空吧?
出去踢上球便罢,万一踢不上再回来,岂不尴尬?
长期没球踢,状态必定下滑,届时怎么跟别人竞争?
写此文不是不让球员出去,而是提醒球员不能盲目。
真要坐冷板凳,不如踏踏实实踢中超。
或者可以先去日本和韩国试试,一步一个台阶让自己适应。
我们的足球管理者是方方面面的落后,什么时候想过帮助球员走出去?

作为管理者是不是该为球员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方案?
毕竟我们要的不仅仅是走出去,而是有效果的走出去。
对这点,足协不该好好思考吗?
把一切都交给球员,但我们的球员真有本事弄清楚吗?
若出了问题,最后损失的还是中国足球。
三、结尾留洋确实很诱惑,但背后隐藏着风险。
目前看风险不会有人替球员承担,所以必须得考虑清楚。
希望中国球员能走出去,但不希望看到下一个周海滨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