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的秋天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十月下旬的一场夜雨过后,明镜湖畔的银杏叶突然就黄透了,像谁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把整座校园都染成了暖金色。2025年10月25日清晨,机械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林晓宇踩着满地碎金般的落叶走向湖畔,手里紧紧攥着一张泛黄的卡片——那是他藏在树洞三年的秘密。

"老师,如果我放弃考研去创业,是不是很不负责任?"卡片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边缘被雨水浸出毛边。林晓宇记得很清楚,2022年深秋,刚上大一的他在高数课上第一次见到陈立东教授时,这个问题就像颗种子在心里发了芽。
那天的阳光和今天一样好,透过阶梯教室的玻璃窗,在陈教授花白的头发上洒下一层光晕。这位主讲《理论力学》的老教师正用带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突然被后排传来的手机铃声打断。林晓宇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手机在讲台上震动,屏幕上"妈妈"两个字刺得他眼睛生疼。
"下课来我办公室。"陈教授捡起手机递给他时,镜片后的目光平静得像一潭深水。林晓宇后来才知道,那天陈教授本该去医院复查心脏,但为了不耽误课程,硬是把预约改到了周末。
此刻湖畔的展板前已经围满了人,各色卡片在晨风里轻轻颤动。这是青岛科技大学"师爱我"主题活动的传统项目——"湖畔问答",学生把困惑写在卡片上,老师们匿名回复后悬挂展出。林晓宇的目光掠过一张张卡片,突然定格在最角落那张蓝色卡片上。

"创业不是逃避,是另一种坚持。但记得,力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运动都需要支点。"熟悉的字迹让林晓宇鼻子一酸,卡片右下角画着个简易的力学受力图,旁边歪歪扭扭写着:"陈立东,2022.11.15"。
三年前那个飘着冷雨的傍晚,陈教授在办公室里翻出自己年轻时的日记本给他看。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1985年的夏天,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陈立东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背着帆布包来到青岛化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前身)报到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坐标系,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原点。"老教授泡的菊花茶在青瓷杯里舒展,香气混着窗外的桂花香飘进来。
橙子里的成长密码"同学,你的橙子。"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的张曼琪抱着纸箱从身后走来,惊醒了沉浸在回忆里的林晓宇。每个参与"成人礼橙子祝福"的同学都会收到一个画着笑脸的橙子,这是学校从2018年开始的传统——用带着阳光气息的水果,寓意"心想事成"。

林晓宇接过橙子时愣了一下,果皮上用黑色马克笔画着简易的力学模型,旁边写着:"还记得动量守恒吗?改变方向需要外力,但最终的速度取决于你自己。"熟悉的字迹让他想起去年那个难熬的冬天。
2024年考研前夕,林晓宇因为急性阑尾炎住院手术。躺在病床上望着天花板的日子里,他把创业计划书改了一遍又一遍,却始终没有勇气发给陈教授。直到出院那天,发现病房窗台上摆着个画着笑脸的橙子,旁边压着张纸条:"我当年放弃出国,不是不勇敢,是想把更多人送出去。"
"陈老师昨天下午专门来挑的橙子。"张曼琪的声音带着笑意,"他说有个学生特别喜欢力学,非要在橙子上画受力分析图。"她指着湖畔广场上正在布置的展板,"今年的'师生情感档案'展览,陈老师捐了好多老照片呢。"
林晓宇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志愿者们正在悬挂一幅幅黑白照片。最显眼的是张1992年的合影,年轻的陈立东站在实验室门口,身后是穿着白大褂的学生们,每个人胸前都别着校徽。照片下面的说明写着:"首届高分子材料创新团队,左三为陈立东老师,时年32岁。"
"听说陈老师要退休了?"张曼琪轻轻转动着手里的橙子,果皮上画着个正在奔跑的小人,"我们学院的李书记说,这次'师爱我'活动是陈老师提议的,他想在退休前和同学们多聊聊。"
林晓宇的心猛地一沉。他想起上周去办公室送创业计划书时,陈教授正对着电脑屏幕咳嗽,键盘旁散落着药瓶。当时他以为是普通感冒,现在想来......
时光里的双向奔赴暮色渐浓时,林晓宇在"师生情感档案"展区的留言本前停下脚步。泛黄的纸页上写满了字迹,最新的那行是用蓝色钢笔写的:"陈老师,您当年批改的实验报告我还留着,那红色批注是我考研路上的灯塔——2015级王磊,现就职于中科院材料所。"

展板中央的玻璃柜里,整齐陈列着陈立东教授三十七年教学生涯的见证:1988年的第一本教案,扉页上写着"严谨治学,教书育人";2003年非典期间给学生邮寄的手写笔记;2017年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时的证书;还有2020年疫情网课期间用坏的三个手写板。
"这些都是陈老师偷偷准备的。"负责布展的辅导员李老师红着眼圈说,"上个月体检结果出来后,他就开始整理这些东西了。"玻璃柜最下层放着个陈旧的铁皮饼干盒,里面装满了各种颜色的卡片——那是陈教授多年来保留的学生来信,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986年。
林晓宇突然注意到饼干盒角落里露出半张照片,熟悉的场景让他心头一颤。那是2023年"师爱我"活动时的合影,刚获得校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的他站在陈教授身边,手里举着获奖证书笑得一脸灿烂。照片背面有行铅笔字:"2023.10.25,林晓宇同学创业项目获校级金奖,甚慰。"
"同学,这个给你。"李老师递过来一个信封,"陈老师说如果你今天来,就把这个交给你。"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画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林晓宇拆开信封,里面是张泛黄的信纸,熟悉的字迹写着:
"晓宇同学:
展信安。得知你决定将创业项目落地青岛高新区,甚为欣慰。记得你曾问我,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其实答案很简单,就像我们学过的杠杆原理——找到合适的支点,就能撬动地球。
我年轻时总想着改变世界,后来才明白,培养出能改变世界的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改变。你寄来的创业计划书我仔细看了,关于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建议附在最后一页。若需技术支持,我的实验室永远向你敞开。
秋色正好,韶华不负。望你如这校园里的银杏,扎根大地,仰望星空。
陈立东2025.10.24"
信纸背面画着一幅简笔画:明镜湖畔的银杏树下,一个年轻学子正昂首前行,身后有位白发老者的身影,像座灯塔般矗立在金色的光芒里。
落叶归根时的传承10月25日傍晚,青岛科技大学"师爱我"主题活动闭幕式在体育馆举行。当主持人宣布"终身成就教师奖"授予陈立东教授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林晓宇坐在观众席第一排,手里紧紧攥着那个画着力学模型的橙子。

陈教授走上舞台时,聚光灯在他花白的头发上跳跃。这位60岁的老教师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胸前口袋里插着支钢笔——那是他1985年参加工作时学校发的纪念品。"我没什么成就,"他接过奖杯时声音有些沙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大屏幕上突然开始播放一段视频:从1985年的青涩青年到如今的白发先生,陈立东教授三十七年教学生涯的影像在秋意浓浓的校园背景中缓缓流淌。当画面定格在2025年"师爱我"活动现场,林晓宇突然注意到陈教授办公桌上那个熟悉的铁皮饼干盒——此刻里面多了张新卡片,上面是他昨天刚写的留言:"陈老师,您曾说每个坐标系都有原点,现在我找到了自己的原点。"
"最后,我想给大家看样东西。"陈教授从口袋里掏出个陈旧的笔记本,翻开泛黄的纸页,"这是1985年9月10日,我的大学老师写给我的话。"他用带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念道:"教育是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如今我把这句话送给在座的各位同学。"
林晓宇突然想起昨天在实验室看到的场景:陈教授正趴在桌上修改学生的实验报告,阳光透过窗户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洒下金光,像极了三年前那个让他心动的午后。当时他没敢打扰,只是悄悄把自己公司的聘书放在了桌角——那是份技术顾问的聘书,任期十年。
活动结束后,林晓宇陪陈教授慢慢走回家属区。银杏叶在他们脚下沙沙作响,像首温柔的歌谣。"晓宇啊,"陈教授突然停下脚步,"下周的技术研讨会,你来讲讲那个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吧。"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在铺满落叶的小路上交织成温暖的图案。
林晓宇低头看着手里的橙子,果皮上的笑脸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明亮。他突然明白,有些传承从来不需要刻意说教,就像这秋天的落叶,看似凋零,实则是为了明年更美的绽放。明镜湖畔的路灯次第亮起,把两个身影温柔地拥入怀中,远处图书馆的灯光下,还有无数年轻的梦想正在生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