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从来都不是容易的路,付出和收获不一定成正比,越到关键时候越容易有同学放弃。
考研报名及网上确认结束,也迎来了最后一波“弃考高峰期”。
数据显示,近几年考研弃考率始终居高不下:2025年约20%,2024年在20%-25%之间,而2023年甚至冲高至35%!也就是说,每三到五个考生中,就有一人选择中途放弃。
往年弃考人数
近年随着考研热度下降,弃考人数不断增加,25考研弃考人数可能达到60-80万人;

▶️ 2025年,弃考率约20%;
▶️ 2024年,弃考率约20%-25%;
▶️ 2023年,弃考率高达35%;
▶️ 2022年,有46万多人弃考,弃考率为11.19%;
▶️ 2021年,有42万多人弃考,弃考率为11.14%;
▶️ 2020年,有34万多人弃考,弃考率为9.97%;
▶️ 2019年,有37万多人弃考。弃考率为12.76%。
另外之前官方也发布了弃考数据:
西藏全区8个考区12个考点301个考场,应考5573人,实考3649人,缺考率34.5%;
陕西陕西省报名考试16.8万人,实际参加考试14.32万人,参考率85.69%,考率达14.31%;
广东全省应考26.3万人,比上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30%;实考21.3万人,参考率81%,弃考率达19%;
上海考研人数达9.4万人,沪上部分考点的实际应考率达七成,缺考率在30%左右。
弃考原因分析
那么现阶段弃考原因是什么呢?

进入十一月,复习模式骤然切换至高强度冲刺。面对真题套卷、押题背诵和弱项补漏的多重任务,许多同学原有的学习节奏被彻底打乱。当他们发现旧的知识漏洞还未填平,新的冲刺压力又汹涌而至时,极易陷入“越学越慌”的恶性循环。最终,在“时间所剩无几”的焦虑驱使下,选择了放弃。
近一年的持续消耗,让身体在冲刺的临界点亮起红灯。许多同学因长期熬夜和高压,在11月出现严重失眠、偏头痛或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当身体无法再支撑高强度的备考节奏时,弃考便成了无奈的选择。
随着11月秋招进入尾声,不少考生已手握心仪offer,或收到实习转正的邀请。与此同时,来自家庭的就业期盼、个人经济状况等现实因素也逐渐浮出水面。
而考研结果尚不确定、但眼前工作机会却真实可握的情况下,许多同学开始重新权衡得失。当现实的出路摆在面前,一部分人最终选择放下备考,转向更为确定的职业道路。
进入11月的模考高峰期,许多同学在首次接触全真模拟时遭遇重击——成绩远未达到心理预期,甚至感觉“一次考得不如一次”。这种持续的低分打击,让人陷入深度的自我怀疑,进而全盘否定自己长期以来的复习成果。觉得自己的努力全是徒劳,对上岸彻底失去信心时,心态的崩盘往往就直接导致了最终的弃考。
除主动放弃外,还有一部分是被迫弃考
未在规定时间段完成网上确认;
不符合招收专业的报考要求。比如“不符合报考专业前置学历要求”、“不符合报考专业前置工作年限要求”等。
未提供相关有效证明材料。比如“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的考生,须提供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等有效证明”。
虽然想要放弃考研的原因有很多,但想要坚持下来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想上岸,所以小伙伴们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坚持到最后才会收获成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