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饮食中,加工食品无处不在。从火腿肠、香肠,到奶茶里的奶精、方便面调料包,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味背后,隐藏着一对“隐形杀手”——钾和磷的食品添加剂。对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这些物质或许能被身体有效代谢,但对于肾脏病患者,它们正悄然成为加速病情恶化的推手。

为什么添加剂中的钾和磷更危险?
食物中天然的钾和磷,通常与蛋白质、纤维素等成分结合,人体吸收速度相对缓慢。而食品添加剂中的钾和磷,多以“游离”状态存在,几乎无需消化就能被肠道迅速吸收,短时间内就能导致血液中钾、磷浓度急剧升高,给身体带来突发性负担。
“电风暴”制造者:高钾血症
钾离子是维持心脏正常跳动的关键电解质。当肾功能受损,排泄钾的能力下降,摄入大量含钾添加剂会使血钾浓度迅速攀升,引发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就像在心脏电路中制造了一场“电风暴”,轻则导致乏力、麻木,重则引起严重心律不齐,甚至心脏骤停。值得警惕的是,高钾血症早期可能毫无症状,等出现明显不适时,往往已十分危急。
所幸,血钾异常在常规体检中能够快速检测,一旦发现,医生可通过药物等手段及时干预。
骨骼窃贼与血管“水泥匠”:高磷血症
相较于钾,磷的危害更为隐匿和深远。当肾脏无法有效排磷,血磷水平便会升高。过高的血磷会与血液中的钙结合,形成微小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扮演着两个极不友好的角色:
骨骼窃贼:为维持血钙稳定,身体会分泌一种激素,不断从骨骼中“窃取”钙质,导致骨骼变脆、易骨折,引发肾性骨病。血管“水泥匠”:钙磷结晶会沉积在血管壁,如同在柔软的血管里灌入水泥,导致血管钙化、变硬,极大地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令人担忧的是,高磷血症的损害是渐进和累积的,当血磷检测值异常时,往往说明体内磷负荷已严重超标,血管和骨骼的损伤可能已经发生。

肾病患者:磷是“头号敌人”
对于肾脏病患者,钾和磷的管理策略有所不同:
钾:并非绝对有害,部分肾功能不全患者仍需适量摄入天然食物中的钾来维持生理功能,关键在于避免添加剂带来的“冲击性”高钾。磷:是绝对的“头号敌人”。对于肾友而言,控制磷摄入是延缓肾病进展、保护心血管的核心环节之一,应尽可能减少。控磷难点:食品标签的“陷阱”
许多消费者认为,只要查看食品标签上的“磷含量”就能规避风险。遗憾的是,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法规,并不强制要求标注磷含量。这使得我们很难通过包装直接判断一款加工食品是否“安全”。

如何守护健康?三招教你远离风险
回归天然,减少加工:最有效的方法是从源头避免。多吃新鲜肉类、蔬菜、水果,尽量减少火腿、香肠、速冻披萨、加工奶酪、快餐、碳酸饮料等深加工食品的摄入。学会“解码”成分表:在购买包装食品时,养成仔细阅读配料表的习惯。当看到“磷酸XX”(如磷酸钠、磷酸钾、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铁)、“植酸钠”等字眼时,就要意识到这是含磷添加剂,谨慎选择。个体化专业指导:对于肾脏病患者或高风险人群,务必在临床医生和注册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定期监测血钾、血磷、甲状旁腺激素(iPTH)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和饮食策略。结语
食品添加剂中的钾和磷,是现代饮食中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它们隐身于各种美味背后,尤其对肾脏功能受损的人群构成持续威胁。通过提升认知、改变饮食习惯,学会识别食品标签中的“密码”,我们才能主动出击,拆解餐桌上的“隐形炸弹”,守护好自己与家人的肾脏健康与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