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日本潜艇偷袭论,是风险还是幻觉

警惕但勿焦虑:日本潜艇偷袭论,是风险还是幻觉?近期,网络上出现一种强烈的声音:警惕日本潜艇偷袭我航母编队,重演“珍珠港式

警惕但勿焦虑:日本潜艇偷袭论,是风险还是幻觉?近期,网络上出现一种强烈的声音:警惕日本潜艇偷袭我航母编队,重演“珍珠港式”突袭。这种观点迅速引发热议,甚至衍生出“美日合谋,日艇诱敌、美艇致命”的复杂推演。历史不容遗忘,忧患意识亦不可缺,但若将战略判断建立在情绪与假设之上,则可能陷入“自我惊吓”的误区。本文试图以事实与逻辑为尺,丈量这一担忧的现实分量。

一、历史镜鉴:偷袭者的“天时地利”已不复存在

1941年珍珠港得手,靠的是信息单向透明:日本舰队无线电静默千里奔袭,美军毫无预警。但今日西太平洋,已是一张“天眼”密布的立体感知网:

卫星过顶:我国海洋监视卫星已实现高分光学与雷达双轨运行,10米级潜艇尾迹可被识别;

海底监听:2016年官方披露的“海底科学观测网”覆盖东海、南海,水声传感器可捕捉数百公里外螺旋桨异常噪音;

航空反潜:运-8Q、空潜-200常态化巡逻,机尾磁探仪可发现潜深200米的钢制艇体;

数据链融合:舰队、卫星、无人机、海底阵列信息实时回传战区指挥系统,形成“发现即摧毁”的闭环。

在这样一种“透明战场”下,日本潜艇若欲逼近我航母200公里内鱼雷射程,需突破至少三道反潜封锁线,其难度不亚于“隐形战机穿城而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偷袭的前提是“对手失明”,而今天的解放军,早已不是1941年的太平洋舰队。

二、实力对比:日本潜艇的“短板”与“天花板”

日本海自目前拥有22艘常规潜艇(苍龙级12艘、亲潮级10艘),纸面性能先进,却存在结构性短板:

1.

无核潜艇:常规潜艇水下航速仅20节,远低于航母编队30节机动速度,追不上、打不着;

2.

武器射程短:89式鱼雷最大射程50公里,鱼叉导弹220公里,而我航母护航舰红旗-9B射程200公里,可在其火力圈外实施拦截;

3.

数量劣势:我南部战区驱逐舰支队一次出动即可携带60架反潜直升机(直-9C+直-20F),形成“蜂群”式搜潜,而日本单艇需面对“一对多”的饱和攻击。

更关键的是,日本潜艇部署动向被我实时掌握。2021年11月,苍龙级“凰龙”号在冲绳以西洋面浮航故障,仅3小时即被我海上巡逻机锁定拍照,可见其对西太平洋“控制权”早已易手。

三、美日同盟:诱饵战术的“逻辑死结”

网友担忧“日艇诱饵、美艇致命”的“双簧戏”,看似精巧,实则违背军事常识:

核潜艇的“身价”:美海军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单价28亿美元,若用来偷袭我航母,等同于用战略资产赌战术胜利,一旦战损,太平洋战场将出现“核潜艇真空”,美军承担不起;

通信协同难题:日常规艇与美核潜艇水下无法实时数据链互通,所谓“配合”只能依赖事前计划,而战场态势瞬息万变,计划赶不上变化;

政治红线:日本和平宪法第9条虽被逐步架空,但“主动偷袭”仍属违宪行为,若岸田政府敢下此令,不等我军反应,其国内政治就先“崩盘”。

四、俄乌教训:轻敌的反面是“过度恐惧”

俄乌冲突中,俄军确因轻敌遭遇挫折,但“轻视”与“理性评估”是两码事。俄军失败在于:

后勤瘫痪:BTG战术群深入敌后,却无油料、弹药补给;

情报失误:误以为乌军士气瓦解,结果遭遇“标枪”伏击。

反观我军反潜体系,既未“轻敌”,也未“恐敌”:

训练强度:2023年东海舰队发布视频显示,052DL型苏州舰在24小时内连续实射鱼-8火箭助飞鱼雷、红旗-16反潜导弹,命中率100%;

预案完善:2022年环台演习中,辽宁舰编队刻意暴露于冲绳以南,引诱日潜艇跟踪,随后出动4架运-8Q、2艘093B核潜艇实施“反向猎杀”,被日媒称为“反潜教科书”。

五、居安思危:真正的风险不在“偷袭”,而在“认知战”

值得警惕的,恰恰是“日本潜艇偷袭”话题本身——它可能是一场认知战:

制造焦虑:通过夸大威胁,诱导我军将资源过度投入反潜,削弱制空、制海、登陆等关键能力建设;

绑架舆论:一旦我航母正常训练,便被炒作“为何不设防”,形成“自我审查”压力;

盟友绑架:为日本扩军寻找借口,岸田政府已借“中国威胁”将2027年防卫预算提升至GDP的2%,若全民陷入“潜艇恐慌”,其修宪步伐将加速。

结语:警惕是盾,理性是矛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失败不是“没想到”,而是“想错了”。日本潜艇偷袭论,作为情绪宣泄尚可理解,但若上升为战略判断,则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你越恐惧,对手越兴奋;你越理性,对手越谨慎。今天的西太平洋,早已不是“偷袭者”的乐园,而是“透明者”的棋局。把精力用在强化体系反潜、发展无人潜航器、提升卫星韧性上,远比全民焦虑“珍珠港重现”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