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芯片原产地认证新规发布,台积电美国建厂的隐忧再现

2025 年 4 月 11 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颁布的芯片原产地认证新规,以晶圆“流片地”作为判定依据,给台积电在美国

2025 年 4 月 11 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颁布的芯片原产地认证新规,以晶圆“流片地”作为判定依据,给台积电在美国的建厂计划带来了深远影响。

一、关税杠杆下的战略抉择:市场与成本的残酷角力

新规将关税与流片地直接关联,倘若台积电把产能转移至美国,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就会面临 125%的“惩罚性关税”。这一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其全球布局的决策基石。当下,台积电 35%的营收源自中国大陆市场,而像苹果、高通等美国客户又占据其核心订单。在这“二选一”的艰难困境中,台积电若选择美国市场,将会失去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若坚守台湾的产能,又难以满足美国“芯片回流”的要求。此外,美国工厂存在高成本与低效率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其决策的难度,较高的成本和欠佳的良品率,使得前期 400 亿美元的投资面临亏损的风险。

二、产业链重构的连锁反应: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激化

台积电在美国建厂的计划正在引发半导体产业链的系统性动荡。一方面,美国企图通过关税与补贴“双管齐下”,构建“美国流片+日美材料”的封闭供应链。然而,中国的新规直击这一策略的薄弱之处:只要流片环节留在台湾,便能规避高关税,迫使美国企业不得不依赖台积电的台湾产能。另一方面,中国半导体产业借此契机加速自主化进程,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 28nm 以上成熟制程的国产化率已突破 35%,南大光电的 ArF 光刻胶、中环股份的 12 英寸硅片等关键材料突破了“卡脖子”技术,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碳化硅、氧化镓更是呈现出“超车”之态。在这种“双向挤压”之下,台积电不仅面临客户订单流失的风险。

三、历史镜鉴与现实困境:技术主权与产业安全的重新审视

台积电当下的处境与上世纪日本东芝的遭遇如出一辙。1980 年代,美国通过《美日半导体协议》对日本芯片加征 100%的税款,致使东芝等企业技术空心化,最终丧失行业的主导地位。如今,美国以关税与补贴作为手段,试图复制对日本的成功经验,将台积电的技术与产能“掏空”至美国。但中国新规的出台,恰恰戳破了这一战略的破绽:只要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台湾,美国就无法完全掌控高端芯片的生产。台积电若彻底“美积电化”,将会面临技术外流与市场萎缩的双重风险;若拒绝妥协,又可能引发中美更为激烈的科技对抗。这种两难抉择,本质上是全球化时代技术主权与产业安全矛盾的集中展现。

结语:新规的出台既是对美国产业政策的反制,也为中国半导体自主化提供了机遇。在这场关乎技术霸权的较量中,台积电如何权衡各方利益,将成为决定全球芯片产业未来走向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