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楼下超市看到重阳糕上架,隔壁张阿姨就凑过来问:“这糕非得今天吃?穿红衣服去爬山行不行?” 别说普通街坊,不少年轻人对重阳节的了解也只停在 “敬老” 二字。
其实这节日藏着两千年的讲究,习俗里全是学问,
禁忌更是藏着老祖宗的生活智慧,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

先聊聊这节日的 “出身”。
《易经》里把 “九” 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俩 “九” 重叠,所以叫 “重阳”,这可不是随便起的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雏形,最初是秋收后的祭祀节,到汉代开始有了登高、佩茱萸的习俗,三国时期才有了文字记载。
最关键的是 2006 年它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
2012 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还把它法定为 “老年节”,从古代避灾节变成了敬老节,这变迁里全是文明的温度。

核心习俗里,登高绝对是 “C 位”。
别以为只是爬山锻炼身体,这习俗源自南朝《续齐谐记》里桓景的故事:
当年汝河瘟魔作祟,仙人费长房让他九月九带家人登高,佩茱萸囊、喝菊花酒避灾,回来发现鸡犬都替他们遭了灾。
后来这习俗演变成 “步步高升” 的祈福,唐代更是全民热衷,连皇帝都要登高宴饮。
提醒一句,老辈讲究上午登高,傍晚阴气重,尽量别赶晚场。

插茱萸和赏菊这对 “老搭档” 也有门道。
王维诗里 “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茱萸,可不是随便哪种植物。
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说它 “气烈成熟”,能 “辟恶气御初寒”,结合《神农本草经》记载,学者推测是气味浓烈的吴茱萸,不过也有人说王维家乡山西产的山茱萸更靠谱。
只是这习俗现在淡了,反倒赏菊成了主流,
菊花秋天盛开,被称为 “延寿客”,比 “辟邪翁” 茱萸更贴合现代人求长寿的心愿。

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则藏着谐音智慧。
“糕” 谐音 “高”,和登高呼应,宋代的重阳糕还会插面小旗,像迷你版登山杖。
菊花酒更厉害,汉代就有酿造记载,用菊花加糯米发酵,古人认为能 “轻身耐老”,现在虽然少了自酿的,但用菊花泡茶喝的习惯也算传承。
不过要注意,别买高糖高油的糕给长辈,消化负担重,违背了敬老的初衷。

接下来说禁忌,这可不是迷信,全是顺合节日寓意的讲究。
首先别瞎祝 “节日快乐”,古代重阳有祭祖、避灾的内核,气氛偏肃穆,说 “安康” 才贴切,对长辈尤其要讲分寸。
其次送礼有门道,别送菊花(特别是白菊、黄菊),传统里这花多用于祭奠,换成康乃馨或茱萸香囊更稳妥。
穿衣也有讲究,祭祖或陪长辈时别穿大红大紫,素净颜色才显庄重。

最该记的是 “不让长辈受累”。
1989 年定 “老人节” 就是为了重申敬老,古代重阳子女都会主动备餐,现在哪怕带长辈下馆子,也比让他们做饭强。我认识的民俗老专家说,
现在年轻人带老人去景区登高、拍全家福,就是新的重阳习俗,既保留了 “团圆” 内核,又符合现代生活。
说到底,重阳节的习俗和禁忌,本质是古人对 “长寿”“团圆” 的向往。
不用刻意讲究排场,陪长辈吃块低糖重阳糕,说句 “安康”,哪怕只是帮他们捶捶背,都比硬凑习俗更实在。
毕竟老传统的生命力,从来都藏在过日子的真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