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向高质量转型的进程中,数控机床作为 “工业母机”,其装调维修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产业链生产精度与运行效率。近期,一项聚焦该领域的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进入筹备关键阶段 ——2025 年 11 月 21 日至 23 日,全国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将在山东省滕州市山东大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举办。这场赛事不仅是行业技能水平的集中检阅,更成为填补 “工业母机” 领域高技能人才缺口的重要实践。

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2024 年发布的行业调研数据显示,随着国内数控机床保有量年均增长 12% 以上,具备高级工及以上资质的装调维修人才缺口已达数十万。部分制造企业因技能人才不足,面临设备维护周期延长、精度校准效率降低等问题,间接影响生产进度。在此背景下,由中国职工技术协会与山东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的本次竞赛,精准契合了行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从参赛群体来看,赛事预计吸引全国范围内 110 余名在职职工参与,涵盖机床装配制造企业技术工人、职业院校实训教师及科研院所技术人员。不同从业背景的参赛者同台竞技,既为基层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行业搭建了跨领域的技术交流渠道。
赛事架构与内容:兼顾权威规范与产业实用性为保障赛事专业性与公平性,本次竞赛构建了 “主办 - 承办 - 协办” 三级组织体系,整合政府、企业、院校三方资源。其中,中国职工技术协会与山东省总工会负责制定竞赛标准、统筹整体方向,确保赛事符合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定位;枣庄市总工会、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滕州劳模工匠学院)承担赛程设计、选手对接等具体执行工作;滕州市总工会、山东大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则提供场地支持与后勤保障。这种 “政企校” 联动模式,既强化了赛事的权威性,也让竞赛内容更贴近产业实际生产场景。
在考核内容设计上,赛事严格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三级(高级工)的要求命题,并结合国家同类赛事技术文件优化细节,分为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两部分。理论考试采用闭卷机答形式,60 分钟内完成 100 道选择题与判断题,重点考核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电气控制、故障诊断基础等理论知识,占最终成绩的 30%;实际操作环节需在 180 分钟内完成设备装配调试、故障排查与精度检测等任务,直接检验参赛者的实战能力,占最终成绩的 70%。这一评分比例设置,凸显了赛事 “重实操、强应用” 的导向,与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核心需求高度匹配。
为帮助参赛者充分备赛,竞赛组委会计划开通理论知识网上练兵平台,供选手提前熟悉题型与考核重点,进一步保障赛事的公平性与参与度。
赛事特色:公益属性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联动与部分职业技能竞赛相比,本次赛事在参与门槛与配套服务上体现出显著的公益属性 —— 赛事全程不收取任何参赛费用,参赛者的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差旅管理相关规定报销。这一政策有效降低了基层技能人才的参赛成本,尤其为中小企业、偏远地区从业者提供了登上国家级竞技舞台的机会。
竞赛举办地的选择同样兼顾产业适配性。滕州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已形成涵盖机床生产、零部件制造、设备维修的完整产业生态,集聚了数十家相关领域企业。承办场地山东大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配备了与行业主流水平同步的数控机床设备,能够模拟真实生产中的装调维修场景,让参赛者的操作成果更具实践参考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赛事期间将同步举办 “中国滕州国际机床功能部件展览会”,参展企业将展示机床核心部件、智能维修设备等前沿产品。这一配套活动不仅丰富了赛事内容,也为参赛者、企业、科研机构搭建了技术交流与资源对接的平台,实现 “以赛促学、以赛促合作” 的多重目标。
行业价值:从技能比拼到人才培养的长效赋能对于参赛者而言,本次竞赛既是技能水平的 “试金石”,也是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赛事设置个人与团体两类奖项,其中个人奖项按参赛总人数比例划分:5% 的参赛者将获一等奖(由中国职工技术协会颁发金牌),15% 获二等奖(银牌),30% 获三等奖(铜牌),另有 10% 获优秀奖。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其技能水平将被纳入行业人才储备库,为后续职业晋升、技术交流创造更多可能性,同时也为所在单位赢得行业认可。
从行业发展视角来看,这场竞赛的意义远超单次技能比拼。通过集中展示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的先进技术与标准化流程,能够带动更多从业者学习借鉴;竞赛中发掘的优秀技能人才,可进一步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院校实训教学,形成 “竞赛 - 育人 - 产业升级” 的良性循环。长期来看,此类国家级赛事的常态化举办,将逐步完善 “工业母机” 领域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撑。
目前,竞赛场地的设备调试、赛程流程优化等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随着 2025 年 11 月赛事日期的临近,滕州将成为全国数控机床领域的关注焦点。这场汇聚行业精英的技能盛宴,不仅将呈现高水平的技术比拼,更将为 “工业母机” 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无论是关注赛事技术成果,还是借鉴参赛选手的实践经验,均能从中获取推动自身与行业进步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