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穿越时空的站台:解码五大绝美高铁站的建筑密码

高铁不仅是速度的象征,更是流动的文化载体。从欧式风情的百年老站到融合楚韵的现代枢纽,从桂东南的经济动脉到西南边陲的交通咽

高铁不仅是速度的象征,更是流动的文化载体。从欧式风情的百年老站到融合楚韵的现代枢纽,从桂东南的经济动脉到西南边陲的交通咽喉,这些隐藏在铁轨尽头的“城市会客厅”,用建筑语言诉说着地域故事。本文带你走进五座特色鲜明的高铁站,揭秘它们如何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功能完美融合。

一、当历史与美学相遇:武汉三镇的车站哲学

在武汉,火车站的命名自带地理密码——因长江、汉江分割形成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让这里的车站直接以区域为名,区别于传统的“东、南、西、北”模式。其中,汉口站堪称典型代表。

这座始建于1898年的车站,前身为京汉铁路终点“大智门火车站”,1991年迁入现址后,以欧式风格惊艳亮相。站房外墙的线条雕塑、几何窗檐,将古典美学与工业感巧妙结合;三层立体架构(高架层、地面层、地下层)容纳了7.6万平方米站房、10座站台与20条股道。从蒸汽时代的终点到高铁网络的节点,汉口站用建筑形态诠释着武汉“九省通衢”的历史厚度。

二、山水之间的现代智慧:宜昌与襄阳的地域表达

若说汉口站是历史的注脚,宜昌东站则是现代技术的缩影。这座位于伍家岗区的一等站,北依丘陵、南临主干道,以梯形几何体为设计核心,将节能、自然通风与采光融入建筑逻辑。从1976年的“花艳站”到2009年更名升级,再到2018年的二次改造,2.87万平方米的站房与5座站台,始终保持着对“高效”的追求——它不仅是宜昌的交通枢纽,更是鄂西山区连接全国的“山门”。

与宜昌的“现代感”不同,襄阳东站选择以文化为魂。作为郑渝、武西高铁的交汇点,它承接西北至华南的客流,却在建筑上“慢”了下来:“一江两岸,汉水之城”的设计理念,将汉水文化、古城图腾熔铸于站房之中,南进站口“深出檐,高筑台”的楚风细节,让人瞬间联想到楚地建筑的雄浑大气。8万平方米的站房采用“桥建合一”结构,3.7万平方米的候车厅以“上进下出”流线设计提升效率,传统与现代在此达成奇妙平衡。

三、西南边陲的枢纽新生:玉林与百色的成长印记

在桂东南经济中心玉林,1954年始建的玉林站见证了区域发展的脉络。2016年启用的新站房,以17754平方米的体量、4400平方米的候车空间(可容纳4000人),成为黎湛线中段的核心节点。地上二层、地下多层的立体结构,将售票、候车、行包等功能高效整合,从“绿皮车时代”的小站到高铁网络的支点,它的每一次扩建都对应着城市的“成长刻度”。

而在百色,高铁站的意义远不止交通。作为南昆线与南昆客专的交汇点,它东连南宁、西接昆明,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关键枢纽。1994年始建、2015年启用的新站房,1.2万平方米的建筑里藏着5568平方米的候车厅与7个站台,从1997年开通普客到2016年南昆客专全线贯通,它不仅缩短了云贵与沿海的距离,更让“红色圣地”百色通过高铁被更多人看见。

结语

高铁站的“美”,从不止于外观的惊艳。它们是城市的地理坐标,记录着区域的发展轨迹;是文化的微缩展厅,用建筑语言讲述历史故事;更是流动的经济动脉,串联起人、货、信息的高效流通。当我们踏上这些站台,触摸的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温度,更是一个时代的发展心跳。

喜欢我们的内容吗?那就点个赞加关注吧!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下期更精彩!

一文了解那些绝美高铁站——云南边境线上的立体文化名片

云岭高铁线上的文化密码:这四座绝美车站藏着多少你不知道的故事?

一文了解北京、武汉的那些地标高铁站

一文了解超级隧道工程:新八达岭隧道与马鞍山隧道,解码大国基建​

END 欢迎关注

(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敬请联系本号进行删改)参考来源:网络 / 国家铁路集团

喜欢就点关注❤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