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东北亚绕不开 “怪物房” 这个标签——这里是全球弹道导弹最多、防空导弹最多、核弹密度最高的地区。这一区域内的中、日、韩、朝、俄五国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而且就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要在日韩驻军 “刷存在感”。可很少有人知道这片土地的火药味早在17世纪就已点燃:清朝八旗踏破山海关,沙俄哥萨克抢遍西伯利亚,朝鲜悄悄把边界推进到图们江,日本在锁国里藏着北扩的野心。更隐秘的是中、朝曾两度联手用火炮击退沙俄的入侵——那些年松花江畔的硝烟早为今天的东北亚格局埋下了伏笔。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这个崛起于中国东北的女真政权从一开始就带着 “扩张基因”。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后金以 “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的战术击溃明朝四路大军奠定了对东北的控制。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 “清”,又征服察哈尔部林丹汗从而把漠南蒙古纳入势力范围。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用在20年间先后灭了大顺、大西、南明统一中原。可清朝刚坐稳中原的龙椅就得到了从北方传来的坏消息:一群蓝眼睛的 “罗刹”正骑着马往东北闯。

沙皇俄国在1581年之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欧洲国家,可当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带着840人越过乌拉尔山后一切都变了。1585年俄国人在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汇合处修建了鄂毕镇——这是俄国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建立的第一个殖民据点。1593年俄国人在鄂毕河下游西面支流索西瓦河岸边修建了别列佐沃要塞。1594年俄国人在鄂毕河中游北岸修建了苏尔古特城。1595年俄国人在鄂毕河下游修建了鄂毕多尔斯克城。1596年俄国人在鄂毕河中上游修建了纳利姆城。17世纪初沙俄势力已推进到勒拿河下游。

至此俄国人已完全穿过西西伯利亚平原到达中西伯利亚高原边缘。随后他们沿着鄂毕河中上游东岸的支流经旱路越过分水岭进入叶尼塞河。在此过程中俄国人在远东建立了雅库茨克城——这座城市成了沙俄继续向东扩张的 “桥头堡”。1639年哥萨克探险家伊凡・莫斯克维金到达鄂霍次克海第一次看到太平洋。1643年波雅尔科夫率领队伍侵入黑龙江流域。他们抢走达当地斡尔人的兽皮,把反抗的村民绑在雪地里冻僵。达斡尔老人摸着孙子冻紫的脸骂他们是 “吃人的罗刹”。1651 年哈巴罗夫又率军攻占斡尔人的雅克萨城把据点直接钉在了清朝的 “家门口”。

此时的沙俄从乌拉尔山一路扩张到太平洋成了横跨欧亚的巨无霸,而中国东北已然成为他们下一个目标。对清朝而言东北是龙兴之地绝不能丢;蒙古是北疆屏障必须驯服。这既是清朝巩固统治合法性的需要,也是防御外部威胁的策略。此时东北亚舞台上站着的可不只是清、俄双方。朝鲜在很多人心目中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没啥扩张性人畜无害的小国。很多人都知道日本侵略朝鲜的壬辰倭乱以及由此引发的明朝抗倭援朝,但殊不知朝鲜历史上也曾有过漫长的向北扩张历史:公元676年朝鲜半岛形成的首个统一王朝新罗北方疆域只到如今清川江流域。

此后的王氏高丽、李氏朝鲜两个王朝都长期奉行向北扩张的既定国策。1392年李氏朝鲜立国时北部疆域还局限在大同江流域。当时图们江、鸭绿江流域还是女真部落的游牧之地。李氏朝鲜太祖李成桂、太宗李芳远、世宗李裪不断派出军队征服北方的女真部落。尽管女真人剽悍善战,然而却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朝鲜世宗李裪在位期间先后设立稳城、庆源、钟城、会宁、富宁、庆兴把疆域一步步推进至图们江下游。朝鲜燕山君在位时期又在鸭绿江北岸设 “西北四郡”把边界钉在了鸭绿江边。如今中、朝两国以鸭绿江为界的边境至此形成。

那时的朝鲜可想不到有朝一日风水轮流转——昔日被欺负的女真人竟被努尔哈赤统一了起来,而努尔哈赤的后人更是入关取代明朝成为了中国的统治者。这时朝鲜才发现自己陷入了被大国包围的夹缝:北边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南边是虎视眈眈的日本,西部是刚被清朝征服的中原地区,此外不远万里从欧洲扩张而来的沙俄也开始对朝鲜构成威胁。朝鲜尤其担心清朝会以收复祖宗龙兴之地为由要求朝鲜放弃过去百年间蚕食的女真故地。百年北扩的成果如今竟成了“烫手山芋”。早在清朝入关之前就担心朝鲜会与明朝夹击自己,因此清军在入关前就曾两次东征朝鲜。

被清军打服了的朝鲜只得表面维持一种恭顺姿态:每年派 “燕行使” 去北京献上人参、绸缎。另一方面朝鲜君臣私下关起门来却称清朝为 “胡虏”。朝鲜在公开场合奉清朝正朔,但私下却仍继续使用明朝崇祯年号。表面上称臣纳贡的朝鲜悄悄加强了北方边境的防务以应对清朝和沙俄的威胁。朝鲜君臣甚至还曾盘算过当清朝内部出乱子时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入主中原。此时在位的朝鲜国王孝宗李淏曾在沈阳当过八年人质亲眼见证了清军入关灭明的过程。他偷偷把自己的御营厅卫军从7000人扩张到2.1万人,与此同时还造火器、练骑兵。

这一切其实都是在为北伐辽东暗中做准备,另一方面朝鲜又生怕计划暴露刺激到清朝。1654年3 月清朝使者韩巨源突然造访朝鲜递上咨文:“选100个鸟枪好手去宁古塔打‘罗禅’” 。韩巨源口中的“罗禅”指的就是沙俄。此时朝鲜君臣还尚未听说过 “罗禅”,可皇太极两次东征的余威使朝鲜不敢拒绝清朝的要求。朝鲜孝宗派将领边岌率152人出征配合宗主国清王朝征伐“罗禅”。1654年5月边岌带着朝鲜军到达宁古塔和清军会合。中、朝联军共计700人:清朝正规军300人、赫哲族边民300人、朝鲜军100人。

中朝联军在这次行动中出动了160只战船:小者只能装四五人人、大者也才能装70人。这跟沙俄的大船比起来就像玩具。6月联军在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遇到分乘13艘大船、26艘小船的沙俄哥萨克。清军将领沙尔虎达想让朝鲜军当先锋。朝鲜将领边岌却摇头说道:“咱们船小。硬拼不行,得智取” 。他让清军和赫哲军在高处结阵故意露出行迹;朝鲜军则在岸上搭柳棚把火炮藏在后面。哥萨克果然上当驾船冲过来。等他们进了包围圈后朝鲜军突然 “依蔽而放砲”。炮声震得江面都颤。沙俄船大没橹,顺流而下转不开,又遇东风,只能扬帆逃窜。

此战朝鲜军无一伤亡,沙俄却死伤惨重。消息传回朝鲜后孝宗国王又惊又喜。在他看来这次军事行动本是迫于清朝的压力被迫借兵,但没想到却阴差阳错 “扬威异域”。更重要的是这次行动前朝鲜正密谋北伐反清复明。当清朝使者韩巨源前来造访时孝宗国王深怕自己的“北伐”密谋被清朝方面得知。可这次军事行动后小孝宗发现清朝是真在打 “罗禅”,而并没发现自己的 “北伐” 计划。此战后清朝和朝鲜对彼此的实力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朝鲜开始逐渐收敛“北伐”计划,转而开始积极扮演清朝忠顺的藩属角色。

清朝方面也意识到在与沙俄的博弈较量中朝鲜是值得争取的盟友。1658年4月清朝又派使者李一先赴朝要求借兵。李一先这次给朝鲜方面带来的消息是:“沙俄占领的呼玛尔城上次没打下来。这次我们造了47艘带炮的大船,还想借你们的鸟枪队” 。孝宗这次没犹豫就派申浏率260人出征并自带三个月军粮。朝鲜方面这回如此慷慨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既能稳住清朝,又能防御沙俄,还能守住自己过去两百多年间不断蚕食女真故地的北扩成果。5月申浏和清军会合后联军总兵力达2100人、47艘大船、50支火枪。

6月10日联军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遇到俄军。这支俄军约 500 人乘坐11艘木板船、装备有6支火枪。在随后三天的战斗中双方互有胜负。第四天东风来了。申浏趁机指挥联军的500名弓箭手射出桐油浸过的箭头。火星落在沙俄的桦木船上瞬间起火。更绝的是头天夜里清军士兵已潜入水下用绳索把沙俄带炮的船拴在一起让它们转不开。爆炸声里沙俄首领斯捷潘诺夫当场被炸死,剩下的人只能四散奔逃。此战联军击毙270人、俘获 10 人、烧了7艘俄国战船。战后顺治皇帝特意下旨表彰朝鲜。

朝鲜方面则将此战比作 “霍去病击匈奴”—— 后来肃宗在申浏的祭文里写 “剖穴煄巢,威詟穹庐”满是骄傲。这两场仗规模虽小,但意义却颇为重大:对清朝而言东北防线暂时稳住了,此后直到康熙年间才又爆发雅克萨之战。对朝鲜而言这是第一次直面沙俄这个 “西洋帝国”。除此之外联手征伐沙俄也缓解了中、朝两国在皇太极两次东征后形成的隔阂。到了1685年沙俄又侵占了雅克萨城。此时在位的康熙皇帝派将领彭春率清军水陆并进用火炮轰开雅克萨的城墙。俄军投降后撤走,但等清军一走又偷偷回来加固城池。

1686年康熙再次出兵围困雅克萨达半年之久。城内俄军在弹尽粮绝、首领托尔布津战死的情况下最终只能投降。康熙知道沙俄不是以往传统概念的 “蛮夷”,而是有实力的欧洲帝国。当时准噶尔正在西北叛乱。没精力两线作战的清王朝于1689年和沙俄签署《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清朝承认沙俄对西伯利亚的占领换来了北疆稳定;沙俄则用法律巩固了东扩成果,还拿到了对华贸易的权利。《尼布楚条约》规定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边界。这意味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属于中国领土。

可事实上俄国在签署条约后并没停止对这一地区的渗透。除了俄国之外日本也在这一时期向黑龙江流域、库页岛等地渗透扩张。本来1637年皇太极第二次东征朝鲜后双方达成的议和条件中还包括朝鲜须协助清朝联络日本这种条款。清朝的本意是想让日本和朝鲜一样成为臣服于自己的藩属国。日本这个国土支离破碎多地质灾害的国家很早就萌发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野心。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提出了 “先灭朝鲜,再攻明朝,进而征服印度” 的大陆扩张计划。1592年丰臣秀吉派出15万大军渡海侵略朝鲜。

短短两个月内日军就几乎攻陷朝鲜全境。中国明朝及时伸出援手才挽救了危难中的朝鲜。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的江户幕府取代丰臣政权后推行 “锁国令”。可事实上日本并非放弃对外扩张,而是调整了扩张的方向。古代日本的扩张方向其实有两个:一是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向中国大陆扩张;二是向北海道、库页岛、黑龙江流域等阿依努原住民聚居地扩张。早在13世纪日本势力就曾与库页岛、黑龙江流域的原住民部落爆发过冲突。丰臣秀吉在入侵朝鲜的同时还派大将松前庆广于1593年丰臣秀吉以北海道为基地出征库页岛南端。

1635年日本方面派村上扫部左卫门巡视库页岛。就在清军入关的1644年日本方面绘制了《正保御国绘图》。在这张地图中首次把北海道及库页岛等原本由当地原住民居住的地方划入日本版图。明末清初的战乱使中国一时对库页岛无暇顾及,于是日本方面趁机在岛上多次进行勘察和冒险活动。1679年日本松前藩在库页岛的久春古丹建造了临时性的渔民居住所。1697年沙俄扩张到堪察加半岛后开始寻找与日本通商的航线。1742年俄国人舍利京克勘察了几乎整个库页岛东海岸。从1760年代开始俄罗斯渔船比起以前更加频繁地去千岛群岛。

不久后俄国人就成功迫使千岛群岛的阿依努族居民加入了俄罗斯国籍,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俄国人首次接触到日本人。1765年沙俄远征队入侵库页岛北部对当地的赫哲人进行屠杀和驱逐。1779年沙俄政府把千岛群岛中尚未有明确领土归属的所有岛屿划归己有。1789年俄国入侵库页岛南部再次对当地居民展开屠杀和驱逐。在这两次军事行动后俄国人在岛上建立起政厅、教堂、监狱、学校、军营、煤矿等建筑。这时的库页岛在法理上是中国领土。可身处北京的乾隆皇帝非但没采取任何还击,而且对岛上发生的一切压根都不知情。

法理上属于中国的库页岛此后实际上沦为日、俄两国争夺的对象。1794年沙俄政府将38个流放犯和20名猎手送到千岛群岛中得抚岛建立移民点。日本德川幕府得知此事后命令有官方背景的富商屋嘉兵卫到择捉岛开辟17处渔场并派幕府官吏常驻该岛。日本方面还在岛上树立了刻写着“天长地久大日本属岛”的界碑。从1799年起日本探险家间宫林藏对北海道、库页岛、千岛群岛等地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考察。1808年间宫林藏受松前藩派遣再次探查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他沿着库页岛西海岸北上穿越鞑靼海峡到达黑龙江下游。

间宫林藏根据这次探险经历写下《东鞑纪行》详细记录了当地的地理、民族和资源。间宫林藏的探查是日本 “北进政策” 的雏形:间宫林藏考察期间日本在色丹岛建立哨所、在库页岛设置界碑。从此日本开始在千岛群岛驻军。1806年俄国军舰开到库页岛南部把日本松前藩的仓库和税务所一把火烧了。这为后来日、俄两国的北方岛屿领土争端埋下了伏笔。1858年5月28日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趁英法联军入侵之际迫使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

与此同时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在内的中国领土被划为中俄共管。1860年沙俄要求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并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予以确认。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得以割占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2年日本德川幕府派遣竹内保德使团赴沙俄首都彼得堡就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归属问题进行谈判。在这次谈判过程中日方提出以北纬50°线将库页岛分割为南北两部分,而俄方则坚持以北海道岛和库页岛之间宗谷海峡作为日、俄两国的分界线。最终双方未能达成妥协。

1867年3月30日在经过再次谈判后日俄双方签订了《库页岛暂行规定》:俄国把俄属千岛群岛中的得抚岛等四岛让与日本,允许日本渔民在库页岛居住;两国的国界线仍以宗谷海峡为界;继续保持原来的杂居状态。1875年5月7日沙俄与日本签订《桦太千岛交换条约》:沙俄把千岛群岛北部给予日本以换取日本在库页岛的主权;日本则宣布完全放弃库页岛的主权。日俄之间的矛盾只是暂时缓和,但始终未能得到彻底解决。1904年日本与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终于大打出手。战后日本获得了库页岛南部,又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发展起自己的势力。

再后来的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1931年野心膨胀的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驱逐日本关东军;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把朝鲜半岛分成了两部分......如今东北亚的地缘格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如今东北亚的 “怪物房” 困局其实是自17世纪以来400年历史惯性的延续:中朝的特殊关系、日俄的领土矛盾、清朝与沙俄的边界遗留问题......乃至美国的介入都能在 17 世纪的博弈中找到影子。回望自17世纪以来中、俄、朝、日四方长达数百年的博弈其实并没绝对赢家,却给今天的东北亚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清朝守住了东北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可对沙俄的妥协也为日后外东北的丢失埋下了伏笔。朝鲜保住了北扩成果形成了今天半岛的疆域。两次抗俄使朝鲜认清了清朝的实力。“反清复明” 的幻想没了,转而 “夹缝求生”。 可长期封闭也让朝鲜在后来列强入侵时没了抵抗力。俄国从欧洲扩张到太平洋成了横跨欧亚的帝国。17世纪俄国两次被中朝击败的经历使其学会了 “渗透 + 谈判”,等到19世纪中国衰落后俄国抓住时机不断蚕食中国东北领土。俄国与同样怀有强烈扩张野心的日本碰撞成为了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乃至如今日俄千岛群岛争议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