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5年11月,在我国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征程中,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近日,从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获悉,一部由塔里木油田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深地测井作业技术规范》已正式获批立项。
这不仅是我国首部针对9000至13000米深地油气勘探领域的国家级标准,更标志着中国在这一尖端领域的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此举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全球深地探索提供了权威的“中国方案”,彰显了我国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上的坚定决心。

01 从实践先行到标准引领
“向地球深部挺进”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要求,而塔里木盆地则是这一战略的主战场。这里油气资源丰富,但普遍埋深超过6000米,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堪称“地质家的考场”。
超深、超高温、超高压的极端井下环境,对测井作业的技术与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井下温度可超200摄氏度,压力近200兆帕,这让坚固的钻井工具也变得如同“面条”般柔软。
面对国外现有标准无法完全适应国内复杂地质条件的现实困境,创立一套自主的标准体系迫在眉睫。塔里木油田作为我国最大的超深油气生产基地,首当其冲地承担起了这份历史责任。
依托数十年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积累的丰富勘探开发经验,塔里木油田汇聚了行业内的顶尖力量。他们联合中油测井、宝石机械、中海油服及多家“小巨人”企业,自2022年起便开始了这项标准的谋划与攻关。
这些宝贵的现场经验,最终凝聚成涵盖仪器性能、操作流程与安全规范的全链条技术标准草案,为国家标准的成功立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从实践先行者到行业标准制定者的华丽转身。
02 新质生产力的深地实践
《深地测井作业技术规范》的诞生,是“新质生产力”在能源领域的生动实践。它并非纸上谈兵的理论构建,而是在攻克世界级难题的实战中淬炼而成的技术结晶。
我国首口超万米深度的科学探索井——“深地塔科1井”,就是这一新标准的最佳试验场和成功范例。该井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钻探深度最终突破10910米,刷新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垂深井纪录。
在“深地塔科1井”的作业过程中,一系列国产“智造”的尖端装备经受住了万米深地的严苛考验。其中包括13000米超高强度特制电缆,以及耐230摄氏度超高温、180兆帕超高压的系列测井装备。
这些核心装备的成功应用,不仅验证了《规范》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更标志着我国在深地油气钻探能力及配套技术上,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多项技术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属首次实现。
这项国家标准的出台,正是将这些经过反复验证的、代表新质生产力的自主高端技术成果,固化为行业统一遵循的“技术标尺”,从而引领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03 重塑格局与赢得未来
一部国家标准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层面。它将深刻影响我国能源产业的未来格局,并极大提升我国在全球测井技术领域的话语权。
首先,该标准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测井装备技术从低端制造向高端“智造”的转型升级。统一的技术规范将引导资源向关键核心技术集中,加速测井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进程。
其次,其影响力将辐射至整个高端制造产业链。标准的制定与应用,必然会对新材料、核心芯片、精密机械设计等相关产业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与共同进步。
更重要的是,拥有了自主制定的权威标准,意味着中国在全球深地勘探开发领域拥有了更强的“软实力”。这为我国更深入地参与国际能源合作,输出“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而言之,《深地测井作业技术规范》的立项,是我国能源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最终将有力指导未来的勘探开发工作。
这项由塔里木油田牵头完成的创举,不仅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深地探索领域的雄心与实力,预示着一个由中国标准引领的深地勘探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