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机到手后,总少不了要调教一番。
从换字体、摆弄桌面布局,到设置各种快捷手势,我们似乎总有一种本能,要把买来的工具,尽快变成“我的”东西。但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这种“调教”是有天花板的——你能改变的,往往只是品牌允许你改变的。
然而总有人不愿停留于此。
比如数码爱好者悠悠,两年前,他因为觉得在办公室或人群里,一本正经地喊出语音助手“有点尴尬”,便在荣耀的用户论坛里,认真写下了支持“自定义唤醒词”的建议。
一年后,在MagicOS 9系统更新时,他成功将唤醒词改成了顺口的“老胖”。
一个词的改变,带来的快乐远超想象。小小的改变也像一次微小的胜利,证明我的一句话,也能让庞大的科技产品为我改变。
这种“被听见”、能参与塑造产品的体验,为用户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满足。这也在无形中丰富着用户对品牌的期待:期待更平等的对话,更真诚的回应。
不想将就的一代
发现没,这代年轻的手机用户,心态已经变了。
大家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厂家定义好的功能,而是希望产品能适配自己,成为个人风格的延伸。他们既看重技术是否硬核,解决实际问题,又渴望产品能带来情绪上的共鸣,像一个很懂自己的伙伴。手机不仅要好用,更要“懂我”。
这种变化有其深层原因。手机早已从单纯的通信工具,演变为现代人生活、工作的集成入口。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京洞察发起的一项调研显示,近七成(69.8%)用户将手机电量和信号列为安全感的第一来源。超过半数的用户将手机视为“记忆银行”(58.1%)和“社交通行证”(56.2%),它紧密承载着用户的人生轨迹与社会关系。
因此,年轻人也会因为那些精准切入生活场景的细微功能而感到惊喜。
有人格外看重手机在关键时刻带来的丝滑辅助。比如,在匆忙出门前,锁屏界面直接显示行程信息和交通状况,这些恰到好处的功能出现,让手机成了可靠的伙伴。
个体的需求越来越细腻多元,整个手机行业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硬件创新触及瓶颈,竞争正从“拼参数”转向“拼体验”。
消费者的平均换机周期已显著延长,单纯依靠硬件升级来吸引用户换机的难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AI技术正成为手机市场竞争的新焦点。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预计,2025年全球AI手机的渗透率将增至32%。能否提供更智能、更懂用户的软件体验,成为摆在所有厂商面前的新课题。
同时,调研显示,高达95.3%的用户虽然已使用手机的生成式AI工具,但他们普遍更看重AI手机的实用功能,而非单纯的技术堆砌。
这种务实倾向也推动着厂商思考如何让AI真正融入生活。我们不难从行业内的动作中感受到这一趋势,主流手机品牌们正加码于此。
例如,在Magic8系列新品发布会上,荣耀正式推出自进化AI原生手机荣耀Magic8系列及全球首个具备自进化能力的AI智能体操作系统MagicOS 10。荣耀将其YOYO智能体定义为具备“生命感”的伙伴,致力于通过主动学习和动态适应来更理解用户。例如长按AI按键,能够一键完成识别WiFi信息自动连接,扫描商品实现全网比价下单等动作。
11月17日,荣耀迎来了自己的五周年“生日”。这个国民熟知的品牌在五年间完成了一次蜕变。行业的变化,恰好为观察荣耀的这五年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背景板。品牌五年的发展轨迹,如同一块棱镜,折射出用户需求的变迁与行业动态的演化。
这五年间,荣耀在技术层面的探索确实可见,比如YOYO智能体的持续迭代,接入了DeepSeek、千问等多种AI模型,试图在用户侧实现更复杂的任务处理。但归根结底,无论是AI能力的增强还是生态的布局,所有的尝试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产品真正融入用户的生活,更懂用户。
技术的迭代是否真的“好用”,不止是性能的强大,更是产品与用户生活方式能否达成这种默契。行业竞争进入深水区,能否建立这种默契,正在考验着品牌是否真正愿意倾听并回应他们的声音。
愿望如何成真?
年轻用户们对“听劝”的期待几乎成为共识,但对品牌来说,“听劝”不能只停留在态度上。要把成千上万个天马行空的愿望,变成手机里实实在在的功能,需要一套扎实的体系。
在科技行业,“收集用户反馈”从来都不是新动作。几乎每个品牌都会设置线上论坛、邮箱来接受建议。
在荣耀的用户社群里,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提出的建议不仅被看见,更在随后的系统更新中变成了现实,例如前面提到的用户“悠悠”。
荣耀的做法,是把“听劝”从一种态度,变成了一套可运转的体系。
据了解,为了更系统化地洞察用户需求,荣耀还在2025年新成立了消费者洞察与体验部,并将其设为公司一级部门。该部门旨在挖掘用户最真实的需求,将海量反馈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功能与体验优化,推动“听劝”从机制上升至战略高度。
今年5月,荣耀承诺了“用户许愿,荣耀听劝”,并在10月的Magic8系列发布会上启动了“YOYO许愿池”计划。它建立了一个有回应的对话机制,用户在YOYO许愿池提出想法,直达产品经理,团队筛选评估,对用户呼声最高的建议拉高优先级,通过系统更新落地。
数据显示,荣耀启动YOYO许愿池计划后的一周内,品牌方就收到了5000多条有效建议。截止到11月16日,YOYO许愿池已累计收到10073条有效建议,其中,用户呼声较高的功能,如YOYO浮窗开关、短信批量操作等,已经优先研发并落地。
与“用户许愿,荣耀听劝”同步推进的,是“MagicOS月月焕新”计划。按月度进行系统迭代,让用户的灵感和建议以更快的速度变为现实。过去数月,荣耀已推出上千次功能迭代,让上亿人次受益。
对于那些希望深度参与的用户,荣耀还提供了更直接的共创渠道——用户体验官计划。目前,荣耀已举办超过135场用户共创活动,收集到3.2万条高价值意见。
此外,在5月,荣耀启动了“全球百万雄鹰计划”,面向全球吸纳技术领军人才、销售精英及优秀毕业生,并邀请万名用户体验官共同参与产品优化与生态共建,通过“全球百万雄鹰计划”,荣耀建立了系统化的共创机制。该计划面向全球招募用户体验官,构建了贯穿产品研发全周期的参与平台。无论是AI功能开发、系统交互设计,还是服务场景优化,用户都能通过直达产品团队的反馈通道参与其中。
这些机制共同构成了一套回应系统。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了某个具体功能,更在于建立了一种品牌与用户关系。年轻人发现自己的声音真的能改变手中的设备,这种满足感往往会促使他们与品牌的关系,从单纯的“使用”转向更深层的“认同”。
如果说,Magic8系列是荣耀将端侧AI技术落地消费场景的“钥匙”,那么对于如何推动端侧AI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为用户带来能切实感知的新体验,荣耀公司高级副总裁、品牌营销体系总裁兼集团首席营销官郭锐曾在2025消费电子创新大会(CEIC 2025)上表示:“荣耀构建了以场景化AI智能体驱动的新服务模式,通过AI主动感知用户行为与意图,驱动服务在多设备间无缝流转,真正实现 ‘服务随人走’的‘无缝连接、无痕体验’”。
一个“养成系”故事
这套系统运转了五年,一个问题自然浮现:为什么荣耀愿意投入如此精力搭建这套“听劝”体系?答案或许就藏在品牌的成长轨迹里。
五年前,荣耀开始独立运营。彼时,荣耀在大众认知中还是个定位中端的互联网品牌。五年后的今天,品牌认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荣耀距离“成为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公司”的目标越来越近。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体现在与用户的相处方式上。荣耀与用户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观察样本:品牌与用户之间,远不止是“听劝”,更是一场因年轻而发生的“双向养成”。
用户的反馈,是品牌年轻的养分,也是品牌始终能与用户站在一起的依据。在Magic8系列发布前,荣耀收集到的用户建议中,“保持沉稳,增加活力”成为高频诉求。此前,许多用户直言荣耀的设计“老气”、“不够精致”,期望品牌能在“沉稳的基础上增加活力元素”。这些声音直接推动了MagicOS 10在UX设计上的改变。
设计团队每周与KOL进行深度访谈,定期与用户面对面讨论,通过“UX解码与策略、用户细分研究、共创与创意设计、体验评测”四个阶段的奋战,最终交出了一份全新的设计语言。
在五周年这个时间节点回望,荣耀的全球化进程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去年12月,荣耀海外销量首次超越国内,预计今年整体海外销量将超过国内市场。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全球化并非简单的市场扩张,而是坚持品牌全球化,走高质量长期主义路线。
五年见证了一场双向的成长。用户通过每一次建议和反馈,参与塑造着荣耀的产品形态和品牌气质。反过来,荣耀通过持续的回应,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用户的新期待,自己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活的、可成长的、能认真听你说话的。
在荣耀五周年之际,荣耀CEO李健也表示:“感谢用户在五年来的选择与陪伴。未来,我们将保持初创的活力和少年的冲劲。探索科技前沿,用创新回应每一份期待;始终贴近用户,用产品创造真正的价值。”
荣耀走过的这五年,是一场与年轻用户的双向奔赴——因为年轻,所以愿意倾听;因为倾听,所以得以同行。下一个五年又将如何,大家依然拭目以待。
作者: 伊琳
编辑: 王潇仪
值班编辑:甜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