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再给我点钱吧!”这句话是否常在你家响起?
今天,一位妈妈向葫芦里教育求助,她上初二的孩子休学在家,近来总给她发一些“妈妈给孩子发红包”的温情视频,随后便是伸手要钱。她觉得孩子平时懒散,不愿给零花钱,“反正需要什么我都会买给他”,没想到孩子竟然开始偷偷拿家里的钱。
我想应该有很多家庭也在面临着孩子零花钱的问题——给,怕惯坏;不给,又怕孩子自卑或学坏。
孩子要的不是钱,是自主权
其实,青春期孩子对零花钱的渴望,远不止于货币本身。他们真正追求的,是那种“自己说了算”的掌控感。
父母给孩子买和自己花钱买,即使用的都是父母的钱,带来的感受也截然不同。前者是被动接受,后者是主动选择。这份选择权,正是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基础。
被压抑的欲望不会消失,只会变形
许多父母发现孩子买垃圾食品后,第一反应就是断绝经济来源。这种“堵”的方式看似立竿见影,实则后患无穷。
不给孩子钱,他可能暂时买不了,但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并没有消失。一旦孩子手上有钱,往往会报复性消费——你越禁止的,他越要尝试。
那些偷钱、说谎的行为,往往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孩子为了满足基本需求而被逼出来的“对策”。
葫芦里教育的老师认为,如何给零花钱,比给不给更重要
1. 定期定额,培养规划能力
固定时间给予固定金额的零花钱,帮助孩子学习规划和预期管理。初中生可以按周给予,高中生则可按月,模拟“薪水”制度。
2. 权责明确,尊重自主选择
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你一周的零花钱,买什么你自己决定,但超支了要自己负责。”即使孩子买了你认为无用的东西,也要尽量尊重他的选择——偶尔的“浪费”是最直观的财商课。
3. 区分必要开支和自主消费
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用品应由家长承担,零花钱则用于个人娱乐、社交等非必要支出。这样孩子不会因基本需求无法满足而感到不安。
4. 开放讨论,引导而非控制
与孩子坦诚交流消费选择,而不是简单禁止。可以说:“我知道薯片很好吃,但我担心你的健康,我们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选择?”让孩子参与决策,而非被动服从。
回归本质:零花钱是教育工具
零花钱不是施舍,也不是奖励,而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它教会孩子的不仅是金钱管理,更是价值判断、权衡取舍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也需要边界;需要保护,也需要放手。零花钱恰恰是这个微妙的平衡点——它既是一根风筝线,确保孩子不会迷失方向;也是一片天空,允许孩子自由飞翔。
当我们把零花钱从“给不给”的问题转变为“如何给”的思考时,我们给予孩子的就不再是金钱,而是未来独立生活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