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棕熊闯入黑龙江市区,特警用95连开十几枪击毙!为啥不用麻醉枪? 熊的命也是命?特警连开十几枪击毙闯市区棕熊!

你喜欢棕熊吗?你这辈子离它最近的距离是多少?就在一周前,黑龙江双鸭山市宝清县的不少人,经历了这样一幕:一头棕熊在城区的街

你喜欢棕熊吗?你这辈子离它最近的距离是多少?

就在一周前,黑龙江双鸭山市宝清县的不少人,经历了这样一幕:一头棕熊在城区的街道和小区前徘徊、游荡。不少亲历者都后脊梁冒汗地说:这是我这辈子离棕熊最近的一回。也让人群引发了一度的恐慌。

然后最让人捏把汗的并不是这突如其来的棕熊,而是棕熊出现的位置。因为附近正有一所在上课的小学,且马上就到了放学的时间。如果一旦放学,好奇心起的小学生会不会围观棕熊,棕熊会不会被吓到或者反抗中伤人,这还真不好说。万一出现意外,不论是棕熊伤还是人亡,都是人们难以接受的后果。

为了避免伤害到小学生和周边群众,当地警方果断出动,最终将这头熊击毙。万幸的是,在整个事件中,没有任何人员受伤。

消息一出,网上立刻炸开了锅。有人为警方的果断点赞,但也有人质疑:“为什么非要用真枪?用麻醉枪不行吗?熊的命也是命啊!”

这可不是普通的“熊瞎子”。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头熊到底是什么来头。很多媒体都报道说是“黑熊”,因为它的毛色看起来确实很黑。但仔细辨认后,我们发现这很可能不是普通的黑熊,而是一头乌苏里棕熊!

凭什么可以确定这是一头乌苏里棕熊呢?

一般来说,亚洲黑熊的体型不大,而这头熊大到可以和皮卡车比大小,所以从体型来看,就明显不是黑熊。另外,我们常在动物园中见到的黑熊,胸口处的毛色都会稍微浅一些,但这头熊全身都是深色。

另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驼背”。棕熊的背上往往有明显的隆起,而黑熊几乎没有这个特征。从现场视频看,这头熊的“驼背”非常明显。

那么,区分黑熊和棕熊很重要吗?非常重要!

因为棕熊是自然界中顶级的掠食者,性格远比黑熊凶猛。在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棕熊分布的国家,棕熊闯入居民区甚至城市中心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1915年,日本就发生过一次著名的“三毛别棕熊袭击事件”。

当时有一头名叫“袈裟悬”的乌苏里棕熊袭击村庄,造成多人死伤。当地出动了600多人、60多支枪,才最终将这头吃人熊击毙。

那肯定就有人说了,圈叔你讲棕熊,也不至于一下子就把案例找到1915年吧,也太久了。

那就说个近点的,就在今年,日本已经发生了100多起熊伤人事件,造成10人死亡、1人失踪。那还是觉得不够近?就说个我国的,在我国西藏,今年也至少发生了2起熊伤人致死的悲剧。

所以,这头闯入市区的棕熊,绝对不是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那个“憨态可掬”的萌物,而是一个极度危险的存在。

为什么不用麻醉枪?电影看多了吧!

每次出现类似事件,总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用麻醉枪?”说实话,这种想法多半是电影看多了。

现实中的麻醉枪,根本不像《名侦探柯南》里那样,一枪下去就能让目标秒睡。它至少面临三大难题:

生效需要时间。麻醉剂不是瞬间生效的,通常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在这期间,被激怒的熊会做出什么?谁都不敢保证。

剂量难以掌握。麻醉剂的剂量必须根据动物的体重精确计算。用量少了不起作用,用量大了可能直接毒死。在紧急情况下,哪有时间慢慢计算剂量?

还需要考虑的是,动物不会中麻醉枪后就乖乖的等着“眯瞪”,它会反抗。

2016年,德国莱比锡动物园两只狮子出逃,工作人员使用麻醉枪时,狮子一巴掌就把麻醉针拍掉了,这种拍打的疼痛反而更激怒了它们。

最终,动物园不得不找出一把二战时期的98K步枪将狮子射杀。

何况棕熊的智商远高于狮子,怎么说呢,在现实中,棕熊的智商几乎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在这种情况下,指望麻醉枪能立即制服它,无异于拿所有人的安全开玩笑。

更何况,当时这头熊就在学校附近,而且马上就要放学。任何犹豫和拖延,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击毙过程暴露的装备问题。

虽然警方的处置非常果断,但细看击毙过程,圈叔还是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特警队员的装备似乎不太适合执行这类任务。

从现场视频来看,三名特警使用的是95式自动步枪,对着角落里的熊连续射击了十几枪。可见棕熊的皮肉厚实程度,通过视频可以清晰看到现场处置的画面,甚至能看到子弹打在硬物上火星四溅,发生了跳弹。

这里圈叔有点后怕的说句马后炮的话:虽然成功击毙了棕熊,但这种射击方式对周边的警员和群众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圈叔建议,处理大型危险动物,最好使用专门的大威力枪械。比如85式狙击步枪,它发射的7.62毫米全威力弹,在国外经常被用来狩猎大型动物,对付棕熊或者疯牛都不在话下。

2021年12月,黑龙江警方在处理一起疯牛事件时,就使用了85式狙击步枪,在近距离连开数枪将其击毙,效果很好。

只不过,现在更多装备为了追求高精度,对射速以及重量都选择了牺牲,反而在这种需要快速反应的警情中显得有些拖泥带水了。

生态恢复背后的新挑战。

野生动物闯入人类活动区域的事件越来越频繁,那就是如何和野生动物和睦相处。如果不能和睦相处,我们又要如何对待它们?

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保护野生动物很重要,但保护人的生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