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春熙路,由军阀杨森于1924年建成,原名“森威路”后取老子《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典故,改名春熙路,号称百年金街、“西南第一街”,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并称“中国商业第三街”。
成都既不是国内一线城市、直辖市,又不沿海、沿江,春熙路步行街为何能够成为与“超一线”城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北京王府井大街齐名的“中国商业第三街”?在此,作一简要分析。
1.四川商业“一城独大”
四川省“强省会、弱地市”战略,造就了成都市商业“一城独大”。2023年成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01.6亿元,占全省总额26333亿元的38%(高于GDP集中度),是唯一突破万亿的城市。“断崖”式领先其他地市州,如排名第二的绵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1549.5亿元。
四川省举全省之力造就了成都巨大的商业版图,增强了对省内各地市和对西南乃至西部地区的商业吸附能力,使成都市成为了西南地区及中国西部商业中心,为春熙路商业步行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而“双城驱动”或“多城驱动”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湖北、安徽、福建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万亿的省份,其省会城市商业“首位度”相对较低。除广州市达到11013亿元外,其余省会城市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在5000~8000亿元之间,全省占比在17%~25%之间,与“一城独大”的成都相比,总额和占比存在较大差距。
2.成都商圈“一街独强”
成都市属于成都平原都江堰灌区,主要位于龙门山与龙泉山之间,地势平坦,无大江大河分割。而跨江河“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大城市,受地理分割容易形成多个商业中心,如重庆有渝中半岛解放碑商圈、江北观音桥商圈等,武汉市有武广商圈、楚河汉街等,人气、商气等商圈资源相对分散。
春熙路自建成以来一直是成都市的商业中心,且“一街独强”。主要得益于春熙路位于成都市核心及无江河分割的一环、二环、三环同心圈城市布局,商圈资源集中度高。其他商圈无论地理位置、时空距离、辐射范围等都无法与处于城市极核的春熙路商圈竞争,如交子公园商圈、猛追湾商圈、万象城商圈、武侯祠-锦里商圈等,多属于区域性或特色商圈。
3.城建交通赋能
春熙路商业步行街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而在于成都市超前规划、合理布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通过城建交通赋能,让百年商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对商圈老旧道路、商场等建构筑物进行高标准升级改造,提升商圈环境品质,并出台政策,招商引资,提高对商家、客流的吸引能力。
二是对商圈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如设置多条公交、地铁线路中心站,以及天府大道、蜀都大道等城市主干道的升级改造,加快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提高商圈的人流、客流的通达能力。
三是大交通环境持续改善,随着天府机场、成南高速改造、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及投运,成都市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将进一步增强春熙路商圈对省内各地市,以及对西南、西部地区的吸引能力。
4.文旅商深度融合
春熙路是中国西部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时尚潮流风向标;以IFS(爬墙熊猫)、远洋太古里(开放式低密度街区)两大顶级地标为核心,聚焦了国际一线品牌、潮流店铺、丰富美食(尤其地道川味小吃和老字号)。古大慈寺、裸眼3D、街拍文化盛行,既闹中取静,又活力十足,完美体现成都“快耍慢活”的气质。
文旅商深度融合,是春熙路的精髓所在。春熙路商业发达,有众多国际国内大品牌的西南或西部首店、旗舰店,是大品牌新产品发布的首选地。成都市内及周边旅游景点众多,天府广场、古大慈寺、宽窄巷子、都江堰、三星堆、大熊猫基地等,古蜀历史文化特色突出。
春熙路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旅购一体,文商结合,为客户提供不错的情绪价值。如:购物之余,品尝一下地道的麻辣串串、脑花面等,感受不一样的美食文化;逛一逛一墙之隔的古大慈寺,在观音殿、祈福殿、药师殿许许愿,或许能够促成一桩美好的姻缘,成就一番理想的事业;或在成都市内或周边旅旅游,感觉一下真实的蜀文化底蕴。
5.结语
四川“一城独大”、成都“一街独强”、城建交通赋能、文旅商深度融合,造就了成都春熙路“中国商业第三街”的独特地位,促进了成都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促成了成都市常年位于国内新一线城市之首。成都市凝心聚力、城商文旅深度融合的春熙路“中国商业第三街”建设发展之路,为各地城市提质更新,推进核心商圈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