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一次能量爆发。这个被称为大爆炸的起点,不仅创造了时间和空间,还留下了构成一切的基础,约75%的氢和25%的氦,其他元素在当时几乎不见踪影。千百年来,哲学家保尔·高更把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刻在画布上,人类总在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望远镜、粒子加速器和数学模型,正用天文学的语言给出新的解答。

早期宇宙几乎全部的物质,由氢和氦构成。你血液里的铁、手机里的硅,甚至首饰里的金,都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你身体里的碳、氧和钙,由恒星的核聚变制造,那些质量超过8倍太阳的大质量恒星,一生都在炼金,先通过氢燃烧生成氦,再用氦燃烧造出碳和氧,最后经碳、氖、氧、硅的燃烧,逐步形成镁、硫、钙直到铁。来自星尘多被视作浪漫的修辞,实为能通过光谱分析证实的事实,恒星外层的元素比例与人体元素构成高度重合,我们的每一个原子,都记录着恒星的过往。
恒星一生锻造的所有元素,会随超新星的爆炸抛洒而出。恒星核心形成铁之后,聚变会突然停止,核心坍缩引发的爆炸,能把这些星尘送到星际空间,金、铀这类更重的元素,就在爆炸瞬间的爆发性核合成中诞生。你啃苹果时咬下的每口糖分,其碳原子或许曾在百万年前构成过某颗小行星的外壳,星际空间的星尘,孕育了新一代的恒星和行星,也孕育了生命,我们是宇宙物质循环里的一环。

我们生活的家园,是银河系边缘的一颗岩石行星。从宇宙尺度看,这点空间实在渺小,2000亿颗恒星,组成了庞大的银河系,可观测宇宙里,像这样的星系还有约2万亿个。浩瀚宇宙是人们常说的描述,很少有人意识到,连构成我们的物质在宇宙中都是少数派,宇宙总质能的5%,才是构成我们的普通物质,剩下的27%是暗物质,68%是暗能量。星系的形成,由暗物质提供引力骨架,宇宙未来的终极命运,由暗能量决定,我们像宇宙这个大舞台上,不太起眼的配角。
我们所说的生命,本质是局部的熵减现象。热力学第二定律显示,宇宙总体在走向无序(熵增),生命偏偏在逆势而为,我们吃食物获取能量,构建复杂的身体结构,传递遗传信息,在混乱中维持着有序。渺小不该是自卑的理由,该是豁达的起点,宇宙都在为维持局部有序消耗能量,我们面对生活的小困境时,没必要困在当下。生命的珍贵,正在于它是宇宙走向热寂过程中,短暂绽放的有序之花,既稀有又脆弱。

暗能量保持恒定,宇宙会永远膨胀下去。恒星会一个个熄灭,像路灯逐个关掉,黑洞会慢慢蒸发,物质会逐渐衰变,辐射会红移到无限长波,最终,热寂宇宙的最终模样,是达到最大熵状态的一片寒冷、黑暗与均匀的死寂。宇宙的结局不止这一种,暗能量密度随时间增加,会引发大撕裂,到那时,斥力会先撕裂星系,再撕碎行星、原子,最后连时空本身都逃不过,暗能量减弱,引力会重新主导,宇宙可能开始收缩,所有物质会被挤压回一个奇点,上演大爆炸的逆过程,部分理论提出,宇宙的宿命是无限次循环,在大爆炸→膨胀→收缩→大爆炸中轮回,每次循环都是全新的开始,我们此刻的存在,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暗物质能被看见,地球周围拥挤得很。这些物质从不与我们的身体发生反应,始终以沉默的状态旁观。我们来自恒星的灰烬,是宇宙核聚变的产物,我们是宇宙中的短暂有序,是熵流中的一朵浪花,我们的未来和宇宙命运绑在一起,终将走向热寂、撕裂或坍缩。这不是虚无,正因为生命短暂、宇宙宏大,我们每一次探索,每一次思考存在的意义,才更有分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