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香瓜
2025年10月,巴以停火协议宣告破裂,以色列重新对加沙地带发动猛烈空袭。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一声令下,以军战机呼啸而至,对加沙多地展开了新一轮空袭。
据加沙卫生部门统计,空袭已造成至少23人死亡、上百人受伤,其中一次轰炸击中加沙城一栋三层住宅楼,楼内包括儿童和婴儿在内的平民伤亡惨重。

在巴以这片反复燃烧的土地上,和平向来脆弱,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称,是哈马斯先违反了停火。
可就在以方宣布“恢复执行停火协议”后不久,战机便呼啸而至。哈马斯则愤怒地反驳,指责是以色列率先破坏了脆弱的约定。

在双方各执一词,这份由美国主导的和平协议维持不过十几天就被轻易撕碎,战火的重燃,力推和平协议的特朗普却沉默不语,到底是谁才是战火重燃的幕后推手?
所谓的“停火”,早已不是为了和平,而是变成了一件趁手的政治道具。

谁能定义“违规”,谁就掌握了战争的开关。当以色列可以单方面宣布对方破坏协议,然后立即重启战端时,这份协议的对等性就已经荡然无存,说白了,它不过是为下一轮攻击争取时间的战术性休整。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说打就打”的强硬背后,藏着内塔尼亚胡政府自己的算盘。以色列国内早已不是铁板一块,民众对无休止的冲突感到疲劳,人质问题迟迟没有解决,军方和政府之间也存在矛盾。这时候,还有什么比一场“对外战争”更能转移内部压力、凝聚民族主义情绪的呢?

发动军事行动,成了稳固政权的“战争政治”游戏。在这场游戏里,停火的开始与结束,都完全服务于政治议程。至于真相到底是谁先动的手?在漫天飞舞的指责和反指责中,早已变得模糊不清。而这种模糊,恰恰为军事行动创造了绝佳的窗口期,将全世界的目光从人道灾难,引向了一场无解的罗生门。
对于加沙的平民来说,这份脆弱的协议从未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它就像一个随时会破灭的肥皂泡,短暂的美丽之后,是更加深重的绝望。从28日晚到29日中午,短短十几个小时,至少104人丧生,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破碎的家庭。

更让人心碎的是,死者中竟有46名是儿童,20名是妇女。超过四成的遇难者是孩子!这样的伤亡比例,狠狠地拷问着所谓的“精准打击”和“自卫”说辞。当炮弹落在平民区,这到底是自卫,还是赤裸裸的“惩罚性轰炸”?人道主义的底线,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被碾得粉碎。
必须明白,这新一轮的空袭,并非发生在一片和平的土地上。在过去的一年里,加沙早已被多轮轰炸折磨得不成人形。电力、供水、医疗等基础设施近乎瘫痪。超过八成的居民流离失所,每天的供电甚至不足三小时。医院里,麻药、病床、燃料早已耗尽。

人们只能依靠人道援助卡车送来的物资勉强维生。而最新的空袭,无异于将一个本已处于“危机之地”的区域,彻底推向了“生存废墟”。短暂的停火,根本不是什么转折点,它只是让人们在窒息中喘了一口气,随即又被按回了更深的水底。
停火协议的公然失效,就像一场残酷的压力测试,把国际社会在制止暴力上的无力感,暴露得一览无余。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了“极为罕见”的“强烈谴责”,矛头明确指向以色列对平民的空袭。这番表态,标志着这场人道灾难已经触及了国际社会忍耐的临界点。

然而,然后呢?并没有然后。欧盟、英国、德国等各方纷纷跟进,呼吁“保持克制”。这些话我们听过太多次了,熟悉得就像背景噪音。这种“口头上的”谴责,除了在道义上表明一下立场,根本无法阻止任何一枚炸弹的落下。
真正的瘫痪,发生在联合国安理会。在这里,大国博弈的现实让所谓的国际最高安全机制彻底失语。美国坚定地支持以色列的行动,而另一边,中国、俄罗斯、法国和英国则谴责以色列占领加沙的计划。中方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任何改变加沙人口与领土结构的企图。

俄方更是直言,以色列的计划“严重违背国际法”。可这些反对的声音,在美国的否决权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美国的否决权,就像一扇紧锁的“否决之门”,死死地堵住了联合国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
谁都明白,想要打破这个死循环,需要强大的外部力量介入,比如美国、埃及、卡塔尔。但可悲的现实是,作为最有能力施压的关键大国,美国却始终将“以色列安全”置于最优先的位置,根本不愿、也不会对其盟友施加任何实质性的压力。于是,“可监督的持久停火”成了一句空话。

当一份本应带来和平的协议,反而比战争本身更可怕时,它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幻象。它的破裂,是政治算计的胜利,是人道主义的悲剧,更是全球秩序失调的集中体现。爆炸声仍在回响,它拷问着每一个人的良知。
当国际法都无法保护那46个孩子的生命时,我们这个世界,不该对这种无力感习以为常。唯一的出路,是拿出真正的政治勇气,将冲突拉回到政治谈判的轨道,去实现一个公正且持久的和平。这或许是对那104条逝去生命,唯一能做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