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在衢州古城,不用赶路

“喧嚣里待久了,总会想起衢州古城墙下的慢时光。”偶然翻到的老照片,勾起了心底的乡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收藏着独一无二

“喧嚣里待久了,总会想起衢州古城墙下的慢时光。”

偶然翻到的老照片,勾起了心底的乡愁。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收藏着独一无二的记忆。

衢州古城便是这样一处刻在心底的印记——它不张扬,却承载着千年的文脉;不浮华,却洋溢着鲜活的人间烟火。

读懂衢州古城,要从它的街巷开始,

若说衢州古城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那水亭门中纵横交错的 “七巷” ,

便是书中最细腻的篇章。

柴家巷、进士巷、罗汉井、

黄衙巷、天王巷、皂木巷、宁绍巷,

每一条都承载着,

衢州古城的历史记忆与生活温度。

穿过牌坊门洞,

便进入了纵横交错的街巷网络。

柴家巷里静默的无人小摊、

进士巷中萦绕的烤饼辣香、

天王巷口悠扬的戏曲声……

每一条青石板路都浸润着岁月,

每条巷子都像一页被时光浸染的书笺,

承载着从帝王遗风、文脉书香,

到市井烟火的层层记忆。

穿行其间,历史不再是遥远的符号,

而是拂过耳畔的清风、脚下温润的石板。

转角可能遇上一段沉痛的往事,

也可能飘来一碗热腾的乡愁,

这七巷纵横交错,

共同编织成古城最生动的肌理,

在漫步中,便与千年的文脉撞个满怀。

衢州人懂生活,更懂吃。

而古城的烟火气,

在美食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古城的巷弄里,

锅铲翻动、炭火噼啪、人声喧闹,

汇成一曲生动的市井夜章。

“三头一掌”的霸道辣香是这里不变的招牌,

鸭头酥软、兔头香韧......

是本地人念念不忘的深夜慰藉,

也是游子归来时最深的味觉乡愁。

但江湖远不止于此。

炭火烤饼焦香酥脆,

炒粉干在铁锅中镬气十足,

火锅红汤翻滚着牛油的浓烈,

每一口都是对夜晚的热烈回应。

这升腾的烟火气,

与清晨“搁袋饼”配豆浆的踏实一脉相承。

从早到晚,

古城的味道始终热烈而真切,

构成了衢州人最本真、

最温暖的生活样貌。

衢州古城的独特,

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已悄然融入日常。

“南孔圣地”并非一个空洞的标签,

孔氏南宗家庙静立在那里,

红墙黛瓦间流淌着肃穆与安宁,

将“仁者爱人”“以礼为先”的儒家精神,

悄然刻进这座城的肌理。

水亭门巍然矗立,

不仅是古城的地标,

更是历史上水路通达、

商贾往来的见证。

登上城墙远眺,衢江如练,

仿佛能听见千年文脉在风中回响。

这种浸润并非高高在上的教条,

而是融入日常的温和与秩序。

生活在这里成了一种不紧不慢的修行,

不张扬,却深沉;不喧哗,却有力。

让每一个行走其间的人,

都能在烟火日常中,

触摸到一份源自文化根脉的踏实与从容。

在衢州古城,

生活回归到最简单的韵律。

工作太累,那就趁着闲暇,

去城墙上走走,

看衢江水静静流淌,

或是找一家咖啡馆,

听一段悠扬的音乐。

钱钟书说:“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

衢州古城,便是这样一处让人愿意停靠的归宿。

她的魅力,不在遥远的山水,

而在触手可及的、温暖而真实的市井深处,

藏在每一天温柔寻常的时光里。

一 审|张正浩

二 审|郑翡

三 审|徐旭华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衢州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