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电力岗位大量缩水,跳槽比登天还难

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电力行业,如今正遭遇一轮深度寒冬。从电厂到设计院、从施工单位到设备厂商,大量项目收缩,订单减少,岗

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电力行业,如今正遭遇一轮深度寒冬。从电厂到设计院、从施工单位到设备厂商,大量项目收缩,订单减少,岗位骤减。许多电力工程师发现:失业了,岗却没了;想跳槽,却四处碰壁。不是不努力,而是这个行业的机会,真的少了。

一、电力行业不缺人,缺的是岗位

过去十多年,火电、水电、输变电、新能源全面开花,电力行业一路高歌猛进。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电力系统,设计院、施工单位、设备厂纷纷扩张。然而到了今天,项目大幅缩水,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人才需求骤降。

尤其是传统电厂建设基本停滞,设计院项目断层,设备企业订单腰斩,很多岗位“裁一批就不补”,一边裁员,一边冻结招聘。连校招都开始收缩,更别说社会招聘。岗位少了,跳槽自然难上加难。

二、简历发出去,连回应都成奢望

不少电力人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简历投出去十几份、几十份,最后连个面试通知都没有。有的是岗位早被内部消化,有的是HR自动筛选,有的企业干脆挂着职位不招人。尤其是35岁以上、没有注册证书、只干过传统电力项目的人,简历往往“秒被刷”。

即便收到面试通知,谈薪资时才发现,对方给出的薪酬比上一份工作还低三分之一。原本想跳槽涨薪,结果不仅没涨,还差点被“按头降级”。

三、“大公司不招,小公司不敢进”

不少人看不上小公司,也进不了大平台。一线国企、电网系统门槛越来越高,内部消化严重,外人想进难如登天;而小微企业、私营施工队虽在招人,却常常项目不稳定、拖薪风险高,让人进退两难。

特别是体制外的电力人才,缺乏“背景”加持,在市场上处于尴尬位置——有经验但不稀缺,有能力但没证书,结果“哪里都合适,又哪里都不要”。

四、新能源不是每个人的“救命船”

很多电力人转向新能源领域寻找机会,比如光伏、风电、储能、综合能源项目。但现实是,新能源岗位也在紧缩,并且门槛并不低。企业要求的不只是“电气出身”,还要懂系统设计、会储能管理、掌握软件、能出差、有现场经验。

一些传统电力人即便转型,也需要从头学习、重新适应新行业节奏。而大龄转型者,更是被卡在“学不会、跳不过”的夹缝里。

五、电力人如何突围?

尽管跳槽难、岗位少,但并非没有出路。关键是策略要变,心态要稳。

1.有证书,才有话语权

一级建造师、电气注册工程师等含金量高的证书,依然是求职“敲门砖”。没有就抓紧考,有了要维护好。

2.技能要跟上行业变化

学会新能源、电气自动化、运维管理、BIM等新技术,是打开新岗位的关键钥匙。

3.不能光等,要主动出击

投简历之外,多加入电力行业交流群、参加行业活动、寻找推荐资源,有时一次内推胜过十次投递。

4.接受适当“降维就业”

一时找不到理想岗位,不妨先稳住现状,选择有现金流、有社保、有学习机会的单位,边干边等机会。

电力行业的“黄金时代”正在远去,岗位大量缩水已成现实。想跳槽,不再是换家公司那么简单,而是一场“重新匹配”的考验。市场不缺工程师,缺的是懂新技术、能上项目、拿得出成果的“综合型”人才。

如果你也在简历无回应、求职无门的困境中,请别灰心。这个行业正在洗牌,而留下来的,将是更专业、更灵活、更能适应变化的一群人。跳槽难不是终点,而是逼你成长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