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龙云的矛盾由来已久,这种矛盾既是云南政权之争,也夹杂着个人恩怨。

龙云
自龙云1927年发动政变推翻唐继尧的统治,夺取云南军政大权之后,此后十几年,在他的艰苦经营下,云南在政治、军事、财政和人事等方面都自成体系,俨然是独立于中央的“王国”,而他本人也被称为“云南王”。
龙云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主政云南的时候,蒋介石不是忙于内斗,就是专注于争霸中原,与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军阀厮杀,再加上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以及龙云对桂系和川系军阀的牵制作用,使得蒋介石一直没对云南下手。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入侵东南亚,切断滇缅公路,云南突然从抗战后方变成了大前线。
这个时候,出于抗战大局考虑,龙云无法再拒绝中央军进入云南了,云南“铁桶一块”的格局出现了动摇。
随着远征军及盟国军队相继进入云南,滇军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时蒋介石萌生了一个想法,即伺机夺取云南政权。
从私人感情而言,蒋介石对龙云的不满情绪也很大,抗战时期他给龙云发布的命令,龙云总是阳奉阴违,甚至跟汪精卫裹挟在一起,站在了蒋介石的对立面,让蒋介石十分难堪。
最让蒋介石无法忍受的是,龙云与中共和民盟的关系十分亲密,云南充斥着大量地下党,严重阻碍了国民党势力的渗透,蒋介石认为,如果迁延日久,夺取云南政权的难度将加大。

蒋介石
1942年,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中央军队在滇已能镇压一切,彼狡猾之猡(指龙云)决不敢明白叛变,故仍应坚忍待时也。
不过,蒋介石没有着急下手,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龙云手下尚有近10万正规军,如果加上杂军和警察等武装力量,人数会更多,一旦打起来,自身损失肯定很大。
并且,蒋介石需要考虑有关各方的政治反应,处理起来比较棘手,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
让龙云主动下台,或者对滇军进行改编,蒋介石认为都不现实的,唯有武力解决问题这一条路。
时间来到1945年,抗战形势已经明朗,日本投降只是时间问题,解决云南问题也提上日程,为此蒋介石进行了一番谋划,制定了一个堪称阴险的计划:让卢汉率滇军到越南受降,从而削弱云南的军事力量,继而让杜聿明发动政变,迫使龙云下台。
1945年7月,蒋介石秘密召见了驻扎在云南的杜聿明,明确表示要发动武装政变,让杜聿明控制昆明周边的国防工事,伺机解除龙的全部武装,调龙云为中央任军事参议院院长。
彼时,云南驻扎着11个中央军共40万人,是杜聿明的坚强后盾,唯一要注意的是政治影响。
日本投降之后,中央军纷纷进入南京、武汉、北平、广州和上海等地受降,全国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当中。
蒋介石适时下令,以“滇军抗日有功,理应出国受降”为由,任命卢汉为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下辖滇军第52军、第60军及第93军,率军进入越南受降。

卢汉
卢汉是真想去越南,因为滇军抗战这么多年,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如果能到越南受降,便能获得举世瞩目的荣耀,这是对滇军将士的最大肯定,还能加强滇军内部的团结,巩固自身统治地位。
但是,卢汉也有顾虑,当时中央军遍及云南各地,国民党特务也大肆横行,如果此时将部队都开到越南去,风险是不是太大?
蒋介石为了打消卢汉的顾虑,亲自到昆明安抚他,同时让他扩军一个军,并许诺越南日军两个师团的武器装备,都由他来接受。
蒋介石“演技”实在太好,让卢汉看不到半点阴谋诡计,在名和利的诱惑之下,他最终同意率军到越南受降。
龙云有些担心,便提出让暂编第19师龙绳武部、第23师潘朔端部及第24师龙绳部留在云南,但蒋介石却诡辩说,越南日军多达10万,且存在武装叛乱的风险,需要足够的部队确保安全,最多只能留下龙绳祖部留守昆明,龙云只得答应。
为了彻底让龙云和卢汉安心,蒋介石还许诺,一旦受降完成,越南交给云南方面管理,除了留下少数部队驻扎越南维持治安之外,大部分滇军即刻返回云南,言外之意是云南还是龙云和卢汉二人的,他不会插手。
既然蒋介石都这么说了,龙云和卢汉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当即表示同意,龙云还不无感慨地说:
去接受曾经侵略过自己祖国14年之久的日军的投降,而且是一次跨国受降,100多年来,中国军队何曾有过如此巨大的荣誉?蒙承中央信任,滇军应该义无反顾地去执行这个光荣的任务,以不负历史使命......
不久,卢汉便带着滇军八个师共计20万滇军出发,浩浩荡荡去了越南,而留在云南的只有龙绳祖部和宪兵团、警卫大队,加起来只有9000多人。

滇军
与卢汉同去越南的还有不少中央军,蒋介石又调走部分中央军,这是为了迷惑龙云和卢汉,而留在云南的中央军则有第5军、第207师、宪兵第13团、云南机场守备司令部4个团,总人数依然比滇军多。
9月下旬,有人告诉龙云,杜聿明动作频频,中共地下党也警告他要做好防备,但他并未重视,认为在战后的和平气氛中,蒋介石不至于动手;即便真的有事,卢汉的部队也可以迅速回云南。
9月28日,河内受降如期举行,卢汉从日军第三十八军司令官土桥勇逸手中接过投降书,10万日军随即被缴械。
云南上下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龙云和卢汉也倍感自豪,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即将来临。
彼时,杜聿明已经做好了军事部署,为了一举解决滇军,他此前秘密进行了多次军事演习,还针对滇军布防进行了沙盘演练,他有把握快速解决战斗。
月底,蒋介石派遣空军副司令秘密飞抵昆明见杜聿明,让其持令免除龙云的军政职务,能一枪不发最好,如果遇到抵抗,就用大炮轰击省政府所在地五华山,空军会予以配合,但前提是确保龙云安全。
10月1日,蒋介石又派遣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以“慰问视察”的名字奔赴河内,安抚并监视卢汉部队。

杜聿明
当天,杜聿明就持蒋介石手令,宣布解除龙云的军政职务,调任军事参议院院长,云南省政府主席之职由卢汉接任,在卢汉到任之前,则由民政厅长李宗黄代理,而李宗黄是蒋介石的亲信。
龙云当然不干了,杜聿明二话不说,直接让军队接管昆明防务,由于中央军准备充足,武器装备也较好,很快就打得滇军找不着北,龙云仓促从公馆套入五华山省政府大楼,拒不接受解职令。
由于蒋介石要保证龙云的安全,所以杜聿明也不敢强攻五华山,双方形成对峙之势。
蒋介石之所以不杀龙云,当然是担心政治上的影响了,如果能温和解决问题,对日后统治云南是有好处的,毕竟龙云主政云南十几年,威望和影响力都很大;反之,如果杀了龙云,势必引起更强烈的反抗,卢汉也会“狗急跳墙”。
这个时候,龙云唯一的希望就是卢汉能率滇军回来救他了。
龙云与卢汉的关系不一般,两人是表兄弟,之前一起在云南军界打拼,是共存共荣的关系。
不过,龙云与卢汉的关系虽然密切,却也有微妙之处,两人存在权力之争,卢汉功高震主,龙云对他心存戒备,两人表面上和气,暗地里斗得很厉害。
蒋介石便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
龙云退守五华山后,第一时间向卢汉发电报求援,卢汉接到电报后,滇军将领十分愤慨,纷纷要求打回去。

龙云及家人
但是,这件事谈何容易,原来何应钦到河内后,在滇军周边驻扎了两个中央军进行牵制,实际上滇军已经没有行动自由了。
即便滇军能够自由行动,返回云南也绝非易事,因为河内到昆明的道路比较窄,运量有限,且滇军武器装备和战力都不如中央军,即便返回云南,也可能打不过。
更重要的是,滇军如果骤然离开越南回国,势必影响接收进程和中国形象,而龙云调令已发,木已成舟,岂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卢汉真可谓骑虎难下,再加上陈诚对他进行威逼利诱,两相权衡之下,他决定原地待命,还告诫部下不要轻举妄动。
为了进一步拉拢卢汉,蒋介石于10月3日派王叔铭带着他的心亲笔信到河内,以民族大义对卢汉进行劝说,并强调会任命卢汉为云南省主席,希望卢汉能顾全大局。
卢汉已经决定不率军回云南了,但他的幕僚看了蒋介石的信后,却发现了问题。
原来,蒋介石在信中说“任”卢汉为省主席,而不是“兼”省主席,一字之差,却大不一样,因为卢汉当时担任着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按理说应该用“兼”而不是“任”,用“任”就是职务调动,不再担任军队职务,只担任省主席。

卢汉
不得不说,蒋介石玩阴谋诡计真是一把好手,不断给卢汉挖坑,让卢汉往里面跳,一不小心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卢汉闻言大惊失色,连忙问部下该怎么办,有人给他指出三条路:
一是打回云南,这么做比较困难,且会被戴上一个“谋逆”的罪名,风险很大;二是驻扎越南,按兵不动,对龙云进行声援,迫使蒋介石收回成命;三是接受蒋介石的任命,只要保留滇军,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卢汉心里一盘算,认为第一条路显然走不通,打不过中央军不说,还可能威胁龙云生命,使云南成为战场;第二条路则两头不讨好,也不行;只有第三条路最符合自身利益,是上上策,也是蒋介石愿意看到的。
于是,卢汉修书一封,派人送给龙云,算是断了龙云的幻想。
与此同时,蒋介石继续展开政治攻势,派遣李宗黄到五华山对龙云进行劝说,李宗黄表示,只要龙云去中央任职,他主政后会保全其家人和财产。
卢汉自知大势已去,既然李宗黄表了态,他也没必要再坚持,便表示接受蒋介石任命,于10月6日乘飞机飞往重庆,实际上一直处在严密监视之下,处在半软禁状态,前后达3年之久,直到1948年底才在陈纳德的帮助下逃到香港。

经过一番谋划,蒋介石彻底夺取了云南政权,但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卢汉及其率领的滇军还在越南。
卢汉以静制动、顺势而为,其实是最佳选择,但蒋介石岂能给他机会。
卢汉到任云南省主席之前,蒋介石通过操控李宗黄,对省政府进行了改组,九位委员中的五位是中央任命的,卢汉只提名了四人。
并且,李宗黄还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兼任了云南省国民党部主任委员、省军管区司令,一举掌握了党政军大权,卢汉即便回来,也只是个空架子。
然而,李宗黄主政期间,在云南实施白色恐怖,肆意逮捕、杀害民主人士,镇压学生运动,他这么做就是为了配合蒋介石发动内战。
不过,李宗黄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反而促使云南人民发起大规模民主运动,也激化了他与云南地方实力派的矛盾,使得国民党势力在云南陷入孤立。
11月4日,卢汉从河内返回昆明,眼看自己被架空,省主席不过是个空头衔,便与幕僚商议,决定利用云南民主运动要挟蒋介石。
不久,卢汉飞抵重庆,一见面就向蒋介石递交辞呈,蒋介石为了稳住云南局势,不得不向卢汉做出妥协,说只要卢汉就任省主席,便可兼任省保安司令部司令。
卢汉当时考虑的是,既然军、政二权不可兼得,在滇军被中央军控制的情况下,选择当省主席似乎更有利,因为当了主席,依然可以发展军队;退一步讲,即便发展受限,只要滇军还在,也可互为声援。

蒋介石夫妇
卢汉算盘打得精,蒋介石也不是吃素的,双方很快便发生交锋。
12月1日,卢汉就任省主席当天,就发生了“一二一”运动,直接导致李宗黄势力瓦解,卢汉初步掌握了云南的实权。
蒋介石很快就发起反击,于1946年春将滇军调到东北参加内战,卢汉疲于奔命,两头不能相顾。
而在云南,依然驻扎了大量中央军,还有李宗黄、关征麟等人掣肘,卢汉发展军队的意愿受到极大阻碍,云南顶多只能算“半独立”。
并且,在蒋介石的一番猛操作下,滇军逐渐被分化瓦解,从长官到中下级军官,都换成了非云南籍军人担任,一些部队还被划归中央军统辖,卢汉对滇军的掌控力越来越弱。
滇军的瓦解对卢汉的打击很大,但蒋介石也绝对谈不上赢家,正是他的蛮横无理,导致了滇军将领的普遍反感,这才有了潘朔端海城起义和曾泽生长春起义,乃至卢汉后来的昆明起义,也是他逼的。
1947年以后,趁着蒋介石忙于内战,无暇顾及云南,卢汉终于重组了军队,并在我党的支持下任用了大量被俘后释放的滇军将领,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起义力量,卢汉本人都无法控制。

卢汉迎接解放军
最终,卢汉在1949年12月宣布起义,不久刘文辉等在西康也发动起义。
回头再看,蒋介石为了夺取云南政权,使用武力逼迫龙云下台,其实这一招就错了,他还在云南实施独裁统治,更是激发了广大人民的反抗,他自以为瓦解了滇军就能扭转局势,其实是在将卢汉彻底逼向对立面,也将原本能依附于蒋氏政权之人推向对立面,国民政府在西南的统治根基也逐步瓦解。